扇子的诞生,其实是为了人类心灵最深层次需求、为了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每一个夏天,我都会对一个道理深有体悟:我的命,果然是空调给的。记得小时候,为省电怕着凉,我们家只开最小档电风扇,即使如此,也有人摇着蒲扇哄我睡着。想当年,扇子还是每家每户消夏必需品。
学校里只有电风扇呼呼地吹,而夏天的小卖部里的扇子却卖得火热,它不仅能提供遮阳,还能带来一丝凉意。一把好看的扚子,在手中握住,更增添了几分魅力。
其实,在那些没有空调的几千年的历史里,一把优秀的扚子,从未仅仅用来消暑。它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身份标志。在古装剧中,那些“大扚”就是用来撑场面的,不只是简单地使用于风向转变时的一点点涼爽。
障扇成了撑场面的大师,它们规定了尊卑等级——从皇帝到士兵,每个阶层都有一定的障扚数。而普通人的纳凉用的正经棉质或纸质制成的手持式粉色纱布做成团形状的小型折叠式纱布熨斗(团织)则被人们广泛使用,并成为诗歌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纨绔枕上的团织像月亮一样静静悬挂,有如班婕妤所写:“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这也反映出宫廷生活中的寂寞与忧愁。而杜牧和纳兰性德等诗人的作品,则将团织融入自然景观,将其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使之成为后世文人墨客追求艺术完美的手段之一。
折叠式粉色纱布熨斗也是文人雅集中的礼物,他们之间互赠题诗题画,以此展现友情与才华。此外,这样的折叠式粉色纱布熨斗还因其便携性和艺术性,被收藏家们视为珍贵品项,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载体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团织还是折叠式粉色纱布熨斗,都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地位,因为现代科技给予我们更加舒适温暖的人类居住环境。不过,就像班婕妤所预见到的那样,现在回头望去,这些曾经繁忙而又充满意义的事情,如同秋风中的落叶一般,被遗落在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