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扇子的故事比你想象的更加丰富多彩。从古至今,它不仅仅是消暑纳凉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人类心灵深层次的需求与社会价值观念的演变。
在舜时期,当“五明扇”以野鸡羽毛为材料,集齐五种颜色而成时,它并不只是为了抵御炎热,而是作为一种仪仗中的障扇,用来表示广开求贤之门。在周代,它成为尊卑等级的一种标志,在汉代则被规定为帝后专属,不得一般人使用。
唐玄宗时期,上朝的时候,要用六柄障扇遮住天子,让臣子们拜见圣容;退朝之后,再合上扇子,臣子们才能作鸟兽散。这一幕如同舞台上的帷幕,将皇权和权力展示得格外庄严。
纨扇则盛行于西汉至宋代,一千多年间,其边框和扇柄多为竹制,边缘紧绷如白娟。《团扇歌》中的班婕妤借咏团扇,以表达自己受嫉妒排挤的心情,这个典故后来被文艺青年们引用成了宫娥哀怨、寂寞生活的象征。
折扇则来自日本和高丽传入中国,在北宋时期流行起来,由竹木或象牙做骨架、韧纸或绫绢做面料,可以折叠存放。明永乐皇帝喜爱这种方便的折叠式,因此它迅速普及全国,并且成为文化人身份的一个重要象征。
无论纨扇还是折扇,都逃不过文艺青年们“魔手”的题诗题画,最终成为了一种重要载体,也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四种形式之一——卷轴册与面品中的一员。
百年光景,有了空调后,虽然风向转变,但人们对这把曾经解暑救命的小物件依旧怀念不已,就像班婕妤所预感到的那般,被遗落在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