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希腊,母亲节的序幕悄然拉开。人们向众神之母赫拉致敬,这一习俗随时间流转,跨越了大洋,最终在17世纪中叶抵达了英国。在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年轻人会回到家中,为母亲带去小礼物和温暖。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却源自美国,一位名叫Amanm、Jarvis(1864-1948)的女性,她终身未婚,将她的生命与母爱紧密相连。1905年,当她失去了亲爱的母亲时,她深感悲痛欲绝。两年后,在一次写信给有影响力者的行动中,她希望通过设立一个特别日子,让人们更多地思考对母亲所付出的无尽努力。
终于,在1908年的5月10日,第一个正式的美国母亲节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那里康乃馨被选为献给母爱之花,从此流传至今。而1913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年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法定的母亲节,从此这场庆祝活动得到了法律保障。
康乃馨不仅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庆祝母亲节时选择的一种花卉,它还成为了象征母爱之花,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在1934年的邮票上,一位慈祥的妈妈被捕捉到欣赏着前面那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而这个瞬间,便成为了历史性的象征。
除了康乃馨,还有一种被称作“忘忧草”的萱草,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mother's flower”而受到尊重。在《诗经》中就有提及:“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意思是在哪里找到一支萱草,用来种植在堂前,以此让 mothers乐而忘忧。这也体现了对家庭和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女性劳动力的赞颂。
今天,全世界都在庆祝这一特别日子,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有着各自独特的情形。不过,大多数国家都会选择五月第二个星期日来庆祝,他们穿戴石竹花——颜色代表生与死——以表达他们对于逝去或仍活跃于世间的人们的心意。而最简单但又最重要的是,让她们放松休息,因为这一天属于她们。她们应该享受孩子们送来的卡片、礼物以及那些由手工制作的小玩意儿,比如用蜡笔涂鸦写下的“我爱你”。
然而,最珍贵的礼物,是把所有家务劳动交给丈夫和孩子,让她们可以安心地度过整个白昼,不必做饭洗碗,不必做衣服。有些家庭甚至还有侍候她早餐吃饭这样的惯例。一整天,只为了让她感到幸福和放松。这便是现代社会所谓的一个真正国际性质的假期,而这个假期则是为全球所有正在战斗、工作或只是默默支持家庭生活的人员而设立的一个特别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