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7年,荷兰滨海城市萨尔丹迎来了一次不寻常的外交活动。俄罗斯使团在这里的活动异常频繁,却似乎只对造船厂充满了浓厚兴趣。这支使团中,有一个20多岁、身材高个子的青年,他竟然选择住进一名铁匠的小屋,在木工间当起了普通的木匠。他自称米哈依洛夫,是水手出身,位低下士随员。在写信回国时,他总是盖上图章,上面刻着“一个求师问道的学生”。他的行为让人迷惑,不仅如此,使团中的官员对他颇为尊敬,而他与他们交流时态度却显得格外随意。
这名青年究竟是谁?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就是沙皇彼得大帝。彼得一世生于1672年5月,其童年充满戏剧性色彩。1682年,他和同父异母的兄弟伊凡被立为共治沙皇,但宫廷权力很快落入了彼得能干姐姐索菲亚的手中。彼得和母亲隐居到莫斯科近郊,过上了流放生活,无权参与政事。
从小,与使馆区外国人密切往来的彼得,对西欧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他热衷军事游戏,与伙伴们日以继夜地进行操练。他建立了两个童子军团——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和谢苗诺夫斯基兵团,这些训练有素的武装最终成为了反抗叛乱并夺取政权的手段。
此时正处于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全俄统一市场形成之际,俄国仍落后半个世纪之久。要改变这种封闭状态,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而这一切都要求尽速弃旧图新。当年轻沙皇返回国内后,便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以西方技术人员引进,并派遣人才学习东欧科技,为工业发展提供动力。在其统治期间,加强城镇建设、鼓励商业发展,以及改编军队等措施,都极大推动了国家前进步伐。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主张实行西方化,比如禁止蓄胡须(尽管他自己后来做出了调整),要求宫廷人员穿西装,还鼓励吸烟喝咖啡。但这些政策虽然遭到了反对,却带来了长期影响,使贵族统治下的国家逐渐接受西方风俗文化。
作为宗教改革者之一、彼德成功地部分改革了正教会,并获得其控制。此外,他创办非宗教学校,促进科学发展,还引入儒略历,将字母系统现代化,并创办第一家报纸。此外,在其领导下进行的一系列战役,如与土耳其及瑞典战争,也为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最终确立了俄罗斯帝国的地位并荣誉尊称“祖国之父”。
最后,不久之后,即1721年,一座新的城市圣彼得堡诞生,它成为了与西欧交往主要地点,从而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开始。不过,最终首都还是迁回莫斯科,但圣彼得堡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继续连接东方与西方,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