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周邦彦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提起周邦彦,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没听过,但是没听过不要紧,著名的词评人王国维曾经这样评价他:“词中老杜,非先生莫属!”老杜是谁?李白的头号狂粉+首席CP,诗圣杜甫,王国维的意思就是说,周邦彦就是词的集大成者。

前面我们讲了那么多词人,拉出哪一个都比周邦彦名气大,那怎么就让周邦彦集了大成呢?

我有一个音乐梦想!

我们之前讲过的词人基本上都有一个牛哄哄的童年,像什么晏殊、黄庭坚,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周邦彦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过是反面的那种。虽然远亲近邻都看不上周邦彦,可是这位老兄调皮捣蛋称霸王,热爱读书也是头把交椅,且爱好广泛,博览群书,就没有他不爱看的。除此之外,周邦彦还热爱音乐,给自己的书房取名“顾曲堂”。

周邦彦年轻的时候自比为周瑜,传闻宴会上一个乐师犯了一个小错误,周瑜都能听出来。“顾曲堂”这个名字就取自“曲有误,周郎顾”这个典故。

周邦彦在23岁的时候,去了汴梁城深造,成功进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官方大学生。

但是当时的太学有几千学子,怎么才能脱颖而出呢?周邦彦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写文章,而且不能是一般的文章,必须得是长篇大论的大论文,这就有了《汴都赋》。

《汴都赋》全文有七千多字,绝对是宏篇巨著。周邦彦写好之后,就把文章呈献给了大老板宋神宗,宋神宗看了之后非常高兴。为什么?因为周邦彦通篇都在称赞变法的好处,而“赋”这种文体又特别适合用来夸别人,这就使得周邦彦凭借着一篇盛赞宋神宗变法的《汴都赋》,从“太学生”变成“太学正”,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摇身一变成了太学的教导主任。

结果两年之后,爱变法的大老板宋神宗挂了。之后的故事就是之前讲过的,宣仁太后当政,反对变法启用旧党,宣仁太后死后,宋哲宗亲政,又开始启用搞事情,这样一来,歌颂过变法的周邦彦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党争,他的人生经历和苏轼黄庭坚等人,恰好相反。苏黄被重用的时候,周邦彦就倒霉了,苏黄被贬的时候,周邦彦就扬眉吐气了。

后来哲宗皇帝也走了,哲宗的弟弟宋徽宗即位,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被皇帝身份耽误了的艺术家,格外欣赏会搞音乐的周邦彦,一路给周邦彦升官发财。

周邦彦也算是经历过党争的人了,前面我们说过,秦观这个玻璃心的嘤嘤怪,陷入党争就受不了了,不停地请病假,而周邦彦呢?呆若木鸡!

这里当然不是说周邦彦自闭了,根据后人的记载,这个时候的周邦彦是:“学道退然,委顺知命,人望之如木鸡。”简单来说,就是——佛系了。

但是不论周邦彦多佛系,搞事情的人是不会少的,晚年的周邦彦还是彻底被卷入了党争之中,被一脚踢出京城,最终病死于南京。

词要写得好,必须有技巧。

周邦彦很可能是宋代词人中玩音乐玩得最好的!大家都知道,词本身就是要拿来唱的,而周邦彦作为职业唱作人,对于词的音律、音韵的和谐,是非常看重的。

周邦彦有一首词,叫做《兰陵王》,这首词一共分三段,据说唱这首词的时候,最后一段的高音只有乐坊的老笛师才能吹出那个音,而且《兰陵王》也不是从头到尾一个调,中间有很多转折换调的地方,极具音韵之美。

《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的词用词精工,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典故,又善于铺陈叙述,解构精巧严谨,整体上又浑厚和雅,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有了王国维“词中老杜”的美誉,也就是说,周邦彦吸收了之前词人在技巧和手法上的所有长处。

但是周邦彦的词,大多都写写男男之间的风花雪月,很少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没有了苏轼的思想内容,只剩下了男男唧歪歪,喝酒唱歌想不开。所以大家都比较赞同这种说法,周邦彦在填词技术上是绝对的王者,但是在内容上,却是个青铜,有点小家子气了。

周邦彦死后没几年,天下就发生了巨变:金兵入侵,皇帝被抓,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周邦彦吹过彩虹屁的汴京城,风华不在,只剩下断壁残垣。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