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中后期思想学术探秘揭秘古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西汉中后期思想学术探秘:揭秘古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在西汉中后期,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兴起,其背后的背景是改造了的儒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标志着儒学走上了一条独尊之路,这一转变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然而,这一转变是否仅仅是为了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以及这一举措是否真正实现了其目的,是值得我们深入讨论的问题。

从钱穆先生对博士制度演变的分析来看,古代知识界分野,最主要的是官学与家言之间的差异。在王官之下掌握史书,而诸子百家的势力强盛,上浮至与王官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产生了博士这一职位。诗书六艺最初由王官掌管,而家传之学实则源自此。这意味着诗书等于王权借助民间流传而渐渐融入私有领域,从而使得六艺成了官学的一部分,而非代表儒家。

如果接受钱穆先生关于六艺与诸子的区别——即官学和私学——的话,那么,我们对汉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行为就有新的理解。罢黜百家,不仅表明结束了思想上的争鸣,也反映出通过高度集中权力以结束诸侯割据的情况需要。此举本意不一定是崇尚儒术,更可能是在尊重和巩固皇权,因为武帝既罢黜《孟子》博士,也罢黜属于儒家的其他内容。而《诗》、《书》、《礼》、《易》、《春秋》的原为王国之属,在人心目中并未被视为代表儒家的,而是象征着最高统治者的文化遗产。

根据钱穆先生所说:“因此,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并非完全尊重六艺也非完全尊重儒术。”这观点具有相当程度的事实依据和说服力。首先,由于中央集权迫切需求,如同建立博士制度一样,对强化中央集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这种解释充分说明了当时政策外 儒内法 的本质,即 武帝唯一追求的是提升自身地位,不是推崇某一特定哲学体系。

此外,该制度还导致了一系列调整,使得儒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这包括迎合、发展两方面。一方面,以孔孟为核心的人生哲理被不断提炼成具体指导性教义,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近者悦远者来”,这些都是理想目标,但缺乏实际操作方法或理论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董仲舒将天人感应观念应用到政治上,为汉朝提供了一套可操作性的伦理道德框架,使其能够从理论到实践转化,同时解决之前存在的问题,如宗教仪式中的空白处缺乏相应礼仪支持。

另一方面,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神圣化、庸俗化以及固陋化等现象。这体现在今文经注派所倡导的人格神观念,将天赋予人类意志和目的,以及阴阳五行宇宙图式,将经典注解成方技手段,以增加其神圣性并增强人们信仰它。此类改变使得西汉官方意识形态逐步向更加复杂多元甚至荒谬方向发展,其中最显著的是以今文经注派为代表的心灵世界构建,它将自然与人类事务联系起来,用“天人感应”理论作为主要原理,并形成灾异祥瑞之说,从而培养出能干政的大量士大夫。而随后的元帝时代及以后仓、大戴等人的工作,则进一步发展礼仪研究,将其运用于各项宗教活动中,从而确立两个流派,一般称作灾异见长,一般称作礼仪专擅。但正是在这样的调整和发展过程中,董仲舒及其追随者的思想体系开始偏离先秦早期的情绪企划,他们创造出一种带有终极目的论的宇宙图式,把道德伦理找到了一个超越世俗意义的人格神主张,并利用阴阳五行把宇宙规律机械化处理,以增强它们在公众中的认可度。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