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的典型历史故事中成语的象征

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都的联系,使上党处于危境。上党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便通过使者带着地图献给赵国。赵孝成王派部队接收了上党,但两年后秦国又派王龁围攻上党。赵孝成王得知消息后,立即命廉颇率二十多万大军去救援,上党已被秦军占领时,他们才到达长平。

王龁计划进攻长平,而廉颇则修筑碉堡、深挖壕沟,以备持久抵御。尽管王龁几次挑战,廉颇坚决不出战,只好撤退并向秦昭襄王报告情况。范雎建议先让赵括取代廉颇,这样可以削弱赵军战斗力,最终导致四十万大军覆灭。

赵括是一位名将之子,他自视过高,不仅对父亲也不放在眼中,更是认为自己用兵无敌手。当他被任命为上将时,他的母亲也曾劝阻,但未能改变他的决定。他下令破除廉颇制定的规章制度,并宣布任何仇人一旦被击败,就必须追杀至最后一刻。

然而,这正中范雎的计谋所料。在白起指挥下的秦军伪装败势,让赵括追击,最终在预设伏兵之下,将四十万士兵分割开来,再加以包围和断绝补给线,导致士气低落和粮食短缺。在最终的冲突中,赵括身死,大批士兵投降,最终导致全军覆没。这场灾难证明了一句古老成语:“纸上谈兵易于百倍,但实践操作却难以想象。”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