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人们追寻着善行的足迹,积累着福德与德行。佛教中的功德(梵语:pu?ya),源自印度诸宗教共有观念,它指的是善业的回报,如布施、利乐众生和造桥铺路,这些都是世间福德。禅宗认为,功德在于修行的所成,而非仅仅是善业善报。
梁武帝曾对达摩祖师自夸其建寺抄经等行为,但达摩祖师却认为这些并无功德,只是一些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未能理解这一点。
六度波罗蜜中,布施、持戒、精进、忍辱和禅定五种均含摄了福德,只有般若波罗蜜属于“慧”。修行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福德,比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以及发菩提心和读诵大乘等。
在道教中,功德则指的是种种善举所积累的阴阳两方面的福报。在《易经》中就已经可见中国传统文化鼓励行善美好的字句。而后吸收佛教教义中的轮回观念,最终形成了道教中的全真道以此为代表,并与汉人的宗教信仰相结合。
民间信仰中,做各种善举如不杀生、救济贫困等,都能使天神庇佑,福星高照,而阴地里的暗助也被视为阴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古人认为,如果出于至诚之心而不求回报,那么所作阳 德将会得到更大的 福瑞,即便是不为人知的事,也会受到神灵降下福隆的情怀。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一个深刻理念——一份真正的心意比任何名利都要珍贵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