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军的领袖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
当时袁绍手下的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为袁绍攻伐曹操前发布的《为袁绍檄豫州》檄文中说:“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是关于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的最早记载。
檄文中还提到曹操派兵挖掘汉梁孝王墓群以充军饷的事情,可见曹操盗墓确有其事。不过曹操是否为盗墓者设置专门官职,官方史书并无记载。
陈琳的文章也可能是为袁绍征伐曹操正名而已。并且陈琳投奔曹操后,曾表示这篇檄文是被袁绍所迫而写,故其真实性就更遭质疑。仅凭陈琳一人之言难以断定曹操是否曾为盗墓者设立专门官职。
正史中有关摸金校尉一职的确切记录是在南朝宋刘子业时。《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
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真正为盗墓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官职的也就只有南朝前宋废帝刘子业。
曹操为什么选择盗墓补贴军饷?
曹操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法筹集军饷,反而打起死人的注意了呢?魏、蜀、吴三国争霸时期,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废,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古代来讲,没有秋收,也就没有粮食和经济来源。
然而军队却长期征战,无法休整,粮饷问题更加紧迫。能在短时间内筹到军饷也就成了保证征战进行的必要条件。曹操之所以选择盗墓取财,与西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有很大关系。
西汉中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这使得当时厚葬成风,到了“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的程度。最有名的代表当属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最近的南昌海昏侯汉墓。
海昏侯墓已出土187枚金饼,25枚马蹄金,仅铜钱就有十多吨,另外还有精美的玉器和漆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等遗物3000余件。
还有不少汉墓也出土了大量文物,可以说,挖到汉墓总能有大发现。这不得不说与西汉时期的厚葬风气紧密相关。正因如此,曹操才选择用盗墓补充军饷。据记载,曹操用从墓葬里盗取的宝物,养活了手下的军队3年,可见汉墓葬品之丰厚。
摸金校尉的主要手法
摸金校尉要擅长找墓,掘开墓时,在墓室内要点上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始摸金。如果公鸡啼蜡烛熄灭了,财物必须放回原处,恭敬磕三个响头,空手回去。
鸡鸣灯灭不摸金。墓室只准进一次,方不可再进。如果遇到同行,互相扶持,但由先来者先选取明(冥)器。
当然这是《鬼吹灯》故事中的描述,但实际上,天下霸唱曾经澄清过,鸡鸣灯灭不摸金这规矩,是他自己编的,历史并无这种规矩。不过如今很多盗墓的故事中依旧在引用,足可见《鬼吹灯》的不凡之处!
摸金校尉的口诀
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
人点烛,鬼吹灯,堪舆倒斗觅星峰;
水银斑,养明器,龙楼宝殿去无数;
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
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