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小小的试纸上滴几滴牛奶,只需凭肉眼看试纸条上的T线颜色的变化,就能快速判断出牛奶中的三聚氰胺是否超标。今天,这种检测手段已在全国普及,但在十多年前,这还是不可能的事。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震惊全国,此事给当时发展势头正盛的中国乳业来了个“急刹车”。那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带领团队研发出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产品,第一个通过三部门专家现场评估,解决了当时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手段匮乏的难题。
如果把瘦肉精、三聚氰胺、兽药等可能对健康造成伤害的化学物质比作威胁食品安全的“敌人”,那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就是御敌的“城墙”,沈建忠及其团队就是修筑“城墙”的人。因在动物源食品安全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沈建忠于近日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找到“大海捞针”的方法
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都是小分子化合物,一旦超标就会对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然而,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量极低,部分化合物每千克或每升食品中残留量可低至1微克。如果说这些残留物是“沧海一粟”,那么针对它们的检测工作就是“大海捞针”。
2000年初,我国动物源食品中化学危害物残留检测产品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大型精密设备成本高昂。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快速检测产品寥寥无几,其灵敏度低、稳定性差。大规模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受限于成本,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不仅制约着检测试剂产业发展,也影响了我国食安水平。
看到这一现状下的迷茫和挑战,沈建忠决心带领团队研究如何实现这种可能性。他和他的团队研究了数十种半抗原,再通过不同的生物偶联技术,把这些半抗原与载体蛋白进行连接,最终获得了一百多种免疫原,为三聚氰胺快速檢測提供关键材料。
经过十年的努力,他们使国产检测试剂盒价格大幅下降,从不到20%提升到80%,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科技可以改变生活,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好的食安保障。
探索科学使用抗生素之道
今天,当我们谈论到见证中国从无到有的动物源食品安全检查故事而言,我们深知这一路走得多么艰辛。记得山东省的一批出口到日本鸡肉被发现磺胺残留后,不仅要求退货,还提出了索赔要求,对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那个时候保证供应量是首要任务,而难以兼顾的是食材中的超标问题。这次事件让沈建忠更加坚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心意。
1999年国家投入1400万元资金设立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以此为起点,他与团队共同创新理论建立库容量超过500种资源库,并开发了一系列重要兽药、高效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等快检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试纸条等产品。此外,他还致力于研究细菌耐药性问题,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加以遏制,将来会面临更严重的问题,如2050年的死亡人数将超过癌症导致死亡的人数。他一直鼓励学生不断探索科学,为未来做准备。当他培养出的博士生硕士研究生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时,他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们代表着自己所追求精神满足之最珍贵成果——桃李满天下,而不是黄金满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