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的盖志琨,仿佛是化石中的解冑,揭开了古老史前巨鲨遥远迁徙的神秘篇章。他的办公室,就在北京动物园对面的位置,与飞禽走兽形成一种奇妙的呼应,那里堆放着数亿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它们被认为是脊椎动物早期的祖先之一。
这间办公室活像个小型自然博物馆。化石有序堆叠在一起,环绕着办公桌,盖志琨伸手就能拿到它们。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天然矿石,墙上挂着他在野外科考时捡来的巨大耗牛头骨。在这些沉默不语的石头中,他寻找生命演化的蛛丝马迹。
疫情期间,当盖志琨无法外出进行科考时,他从一枚核桃大小的瓣齿鲨牙齿化石开始阅读一个史前巨鲨跨大洋迁徙故事。这枚首次在中国发现的瓣齿鲨属牙齿化石,大大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地理分布范围,为其跨古特提斯洋迁徙提供了重要证据。此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
机缘巧合下,盖志琨对于瓣齿鲨研究发现同样是一个奇妙的事故。他此前的主要研究对象并非鲨鱼,而是与之相去甚远的小无颌类盔甲鱼。不过,在偶然的情况下,他得知了一些被“雪藏”的化石存在,“这几枚化石几年前就被发现了,但一直被存放在展览馆里没人研究”。当时,他只是想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但随着深入研究,这颗牙齿并不简单,在历史上曾有两位发现者,他们分别是在1840年和1850年代左右。
至此,一颗牙齿后面有如此深厚历史底蕴。在明确物种归属后,盖志琨发现该属种化石此前仅被发现于美国和欧洲,在我国属于首次发现。地质研究表明2.9亿年前的山西阳泉曾是一片靠近赤道的大温暖浅海,而瓷嘴鳄鱼属牙齿钉子出现说明其当时已具备跨大洋迁徙能力,其刃状牙边缘上的垂直细槽和咬合面也显示它可能对猎物肌肉组织进行撕咬,是古生代海洋里的掠食者。
为颌起源带来曙光
无颌类盔甲鱼恰好位于两者之间,为颌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读研期间,他陆续找到了一批无颌类盔甲鱼标本,并完成描述性工作。
2006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出国深造时,将实验室称作“小黑屋”,利用瑞士同步辐射光源扫描只凭肉眼看不见内结构,用二维图片重构三维结构寻找演变轍迹。
3年的努力之后,只复原7个标本未能进行深入分析,便回国调整心态相信触底反弹。
2011年,《自然》(Nature)杂志以封面推荐论文形式发表他关于无颌类盔甲鱼方面成果,为脊椎动物进口带来新希望,这个小鱼因此命名为“曙光”。
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盖志琼愿意将部分功劳归于好运,因为他清楚地明白,有所探索只是少数时间,一无所获才是常态。他至今记得导师朱敏告诉他的话:“对古生物学家来说,你最大的实验室就是野外,就像搞物理化学实验一样,要经历许多失败但只要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收获。”
谈及入行原因,不避讳地说这是巧合。他高考之前食物中毒调剂到了地球科学系学习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专业,最终选择继续读研,以避免数学困扰进入古生物学。“最初就是想那没有数学,我就报这个专业。”
所以懵懂闯入世界,没有兴趣。但他坚信:“你要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谈是否有兴趣。”第一次去浙江长兴采集一次月里,每天骑自行车跟采矿工人搜拾遗失珠宝。一路跌跌撞撞,让他觉得这个专业越来越迷人。那感觉,就是给我一百万也不换。
鸭吻鸟足的是由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对学生培养特别重视。而今年初,从简单照片开始指导本科生完成鸭吻鸟足相关重要调查发布国际期刊《历史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