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界,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的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永远照亮着火山研究的方向盘。然而,鲜少有人知道,他与火山的旅程始于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年纪。在攀登科研高峰之路上,他以“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为己任,为此他付出了汗水和坚持。
现在,刚步入“80后”的刘嘉麒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一线,一有空闲便投身于科普、咨询等工作。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他的话语间透露出一种对生命无限热爱和斗志昂扬的情怀。
1941年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失去父亲,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顿。作为四姐弟中的最大男孩,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他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因为学校实行“五包”,基本不花钱。当他发现这个专业需要在野外跋山涉水时,他没有退缩,而是用这份经历锻炼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
苦日子慢慢过去了,那最初的无奈之选也被他挺成了兴趣。1965年本科毕业后,他考取研究生,并留校担任助教。当1978年的恢复研究生招生令他再次回到学术殿堂时,他已经37岁,与班里年龄最小的同学相差十六岁。但这并未阻碍他的进取心,当他成为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时,其实已是45岁高龄。
今天,这位地学领域的地球巨人仍然充满活力,无论是在系统揭示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还是推进火山资源保护开发与监测预警方面,都展现出了他的卓越能力。尽管现在许多科学问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解决,但对于一个真正的地球科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亲自到现场调查,这也是刘嘉麒一直坚持的一点原则。
虽然已经退休,但刘嘉麐仍旧保持着每天忙碌的情绪。他正在致力于将硬邦邦的玄武岩拉成丝,用以制作适用于民用、航空、化工等领域新型纤维材料。这项工作虽艰难,却又充满希望,是他晚年的另一次挑战,也许还能开辟新的科学领域。此外,他还给研究生上课,一直致力于回馈社会,为国家和老百姓贡献力量。
总结这些,我深感由衷敬佩:中科院院士刘嘉麐,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名精神上的榜样,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以其独特的一面镜子反射出时代变迁所需不断探索和突破的心灵状态。而今,有13家科研机构共同发表月壤研究成果,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不断追求知识,同时也不忘历史,将积累下的宝贵经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