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缘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年纪时才开始深入探索。而今,他已是“80后”一员,却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的前沿,一有空闲便投身于科普、咨询工作之中,“忙碌”成为了他生活中的常态。
面对记者采访时,刘嘉麒展现出一种战士般的精神,他的话语充满了力量和决心:“我从未担心过自己的年龄,只要还能做事。”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他表达了许多坚定且鲜明的观点,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老者的斗志和热情。
1941年,刘嘉麒诞生于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9岁那年,他失去了父亲,这让这个原本贫穷的小家庭更加艰难。他作为四个兄弟姐妹中的大哥,无疑承担起了更多责任。为了改变命运,他用自己的努力学习,将知识变为改变命运的手段。
高考填报志愿时,刘嘉麒本想选择文学,但学校规定优秀学生只能报考理工类课程。他犹豫不决,便去问母亲意见。母亲简单却坚定地说:“哪所学校收费少,你就去那里报名吧。”无奈之下,1960年他以优异成绩被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录取。这所院校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和住宿费“五包制”,基本上不需要花钱。此后,在野外钻研的地质学研究成了他的日常生活,也逐渐成为他生命中的兴趣之一。
尽管最初期遇到的困难让人感到无助,但他没有放弃,最终将这份初次尝试转化为持续不断的热情。1965年的毕业典礼上,当他获得硕士学位时,有幸成为了一名助教,并继续留校深造。当“文革”爆发,让他的研究戛然而止,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静默地等待着机会重新启程。
1978年的恢复研究所招生令刘嘉麒振奋起来,再次踏上了博士生的道路,即使37岁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老学生。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他的进取心。在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之后,当他获得博士学位时,是44岁高龄的一位男人。那时候,一场新的旅程即将开启,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那是一次决定性的转折点。
今天,这位曾经以其卓越贡献闻名遐迩的地质学家仍旧保持着对科学事业的热忱。他10次攀登长白山,8次到青藏高原探险,还两度前往南极进行深入调查,为揭示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特征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火山领域领军人物之一。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没有什么比那些早晨清晨冲破寒风抵达实验室更能激励他向前走一步,更没有什么比那些晚上的疲惫归途更能证明自己顽强拼搏的心态。
1986年因其杰出的论文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又因其突出的贡献被评选为作出重要影响力的博士毕业生。这一切,都源自那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硕士和博士论文期间取得的一系列数据结论,这些结果至今仍由国内外同行引用。不仅如此,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已经增长到了当初数十倍之多。对于此种情况,刘嘉麒提出忠告:青年朋友们应当认真思考读研究目的,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不断反哺国家社会,同时也要找到自己的“成长点”,避免好高骛远,更要珍惜现在拥有的每一点进步,因为未来可能会因为这些小小差距而变得更加容易。如果能够在青春期把握机遇,就可能会拥有更多成功机会。而对于退休后的自己,则是说:“我现在最需要时间,要赶紧再做一些事情。”
尽管已逾60岁寿辰,可是对于科技界的大佬来说,他们永远不会真正停歇。当我们谈及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地球科学发展史时,就不能忘记像刘嘉麒这样的人物,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人类知识宝库的一角。而他们背后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勇气、毅力以及对未知世界永恒渴望了解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