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80后科学家激情澎湃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科研工作引领社会新风潮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前进方向——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在他开始与火山对话的那一刻,他已经走到了生命旅途的中年阶段,那是“四十而不惑”的时期。他选择了以三十岁为标杆,不仅要过得像三十岁,还要做得更出色。而今,当他步入80后这一代,他依然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的战线上,每有空隙就投入到科普和咨询工作中。“忙”,这是他现在生活状态中的一个字眼。

接受采访时,刘嘉麒语速并不快,但声音响亮。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他展现出了许多鲜明且立场坚定的观点。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科学家的热情,一种即便是耄耋之年的斗志也依旧昂扬。

1941年,刘嘉麒诞生于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那年,他失去了父亲,这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小家庭更加艰难。在这个家庭里,他作为四姐弟中的大男孩,更应该承担起改变命运的责任。他决定用知识来挣脱困境。

高考填志愿时,由于学校要求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专业,刘嘉麒一度犹豫,但最终选择了1960年的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这是一所实行“五包”政策,即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基本不花钱。在校期间,他发现自己的专业需要在野外进行探险性研究,加之赶上的三年困难时期,他们经常面临吃不饱的问题。但正是在这段艰苦卓绝的日子里,最初看似无奈的情形被他转变成了兴趣,最终成为了他的热爱和事业。

经过10年的努力和奋斗,再次遇到的“”让他的梦想暂时停下脚步。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等待机会的时候,“偷看”书籍,为将来的复出做准备。当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计划时,42岁的大刘再次站起来,用行动证明自己仍能追求更高的事业目标。

硕士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老学生,却依然憋着一股劲儿。他放弃优越条件,再读博士,并成为了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后,44岁的大刘已是地学领域的一名资深人士。

今天,当我们谈论刘嘉麒,无疑是在讨论一位在地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强者”。他亲手揭示了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为玛珥湖古气候研究贡献巨大力量,被认为是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军人物。而这些成就,也正是在研究生的日子里萌芽并逐渐成熟。

1986年,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被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至今,其硕士、博士论文中的数据结论仍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他激励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从眼前一步一步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要珍惜读研这段宝贵时间,为国家与社会回报更多价值。

现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比当初增加了100倍以上,但对于40多年前的自己来说,这一切都还只是遥不可及。而对于那些刚迈入30岁新的人来说,与其埋头苦干,不如早早规划未来,让每一步都充满意义,就像曾经那个40多岁才开始学习的地质少年一样,只要你能够比别人多前进一步,以后的路可能会变得更加容易。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