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者之家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社会中的80后斗志昂扬

在中国科研界,提到火山研究,无人不知的就是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开始与火山对话时,已经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他像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一样,以此为动力攀登科学高峰。如今,他作为“80后”一员,还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的前线,一有空就做科普、做咨询。“忙”,是他目前的生活状态。

选择成就强者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接受采访时,刘嘉麒语速不快,但声音响亮。在两小时的访谈中,他有许多立场鲜明的观点。他身上散发出一种战士般炽热、一种耄耋之年的斗志昂扬确实,他是生活中的战士:克服逆境,一次次迎难而上。

1941年,刘嘉麒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一个农民家庭,当他的父亲不幸离世,这个本就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这位最大的男孩通过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高考填志愿时,由于文学专业被学校保留给优秀生,他原本打算报考理工类,但母亲鼓励他考虑哪个学校不要钱或花费少,就去那个学校。1960年,他以优异成绩进入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这所学院实行学费等五包,因此基本上不需要花费。

入学后,在野外工作让他发现这个专业既充满挑战又富有趣味,因为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他经常面临吃不饱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有人因为条件好选择退学,而刘嘉麒没有退路,只能坚持下来。当初的一些无奈之举最终成了兴趣,使得他越钻研越感兴趣,最终成为名列前茅的学生。

毕业后,即使“”来了,也未能阻止他的求知欲。他始终认为不能让所学知识白白浪费,所以仍然偷看书籍。一段时间过去了,“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消息,让他振奋起来。”

10年的瞬间飞逝

1978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刘嘉麒毫无犹豫地报名参加考试,并成功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导师侯德封,并且成为了一名博士候选人,即便身为37岁的大龄新同学,与班里年龄最小的人相差16岁,但这并未阻碍他的进取心。

硕士毕业后,不仅放弃原单位提供的地位优势,再次报考博士,又成为地质领域著名专家刘东生的学生,并且成为中国培养出的第一批博士获得者。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命之后,44岁的老教授站在了科研舞台上。

珍惜研究期间

今天的刘嘉麒,无疑是一位在地学领域的地标性人物。他曾经探索过长白山、青藏高原、北极和南极,将火山活动规律与气候变化相关联,为玛珥湖古气候研究开创了新的路径,被誉为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军人物。而与火山钻研的情缘正是在那段宝贵的青年时代结下的,那是一个创造力的黄金时代,对个人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要珍惜这段时间,为一生的奋斗打下基础。

1986年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被评定为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论文作者,其硕士及博士论文中的数据结论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引用。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在我国高校规模比当时扩大100倍以上,而那些日子里的激情依旧燃烧在每一个青年心头——认真思考读书目的远大目标,从眼前的步骤一步步向前,不断反哺国家社会。如果你想早点走得更远,就要抓紧现在这个机会,比别人多迈一步,以后的路可能会变得更容易一些。”

现在,我最需要时间。

现在,我需要更多时间。我很忙,但是我知道这是必要的一部分。我一直都很忙,而且我喜欢这样。我认为这是保持活力和生产力的关键。你应该追求你的梦想,你应该尽一切努力实现它们。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停止尝试。你永远不会知道结果会怎样,但你必须至少尝试一次。如果你失败了,那么至少你会知道自己做出了正确的事情,而且你总可以再试一次。你永远不会赢得胜利,如果你从来都不尝试。你必须冒险,你必须尽全力尝试,你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实现你的梦想。这就是我的故事。这就是我的秘诀。这就是我的建议给任何想要成功的人:“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只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障碍之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