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界,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的名字响当当。他从未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就好。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他语速不快,但声音响亮。两个小时的访谈中,他展现出一位坚定立场和热情的人。
1941年,刘嘉麒出生在辽宁丹东一个农民家庭。9岁那年,他失去父亲,这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艰难。他是四个兄弟姐妹中最大的男孩,从小就梦想用知识改变命运。当他高考填志愿时,原本对文学感兴趣,但学校规定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无奈之下,他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
上学后,他发现自己的专业需要在野外工作,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艰苦生活,很多同学选择退学回家。但刘嘉麒没有退路,因为学校吃不饱回家更吃不饱,所以他坚持下来。他最初的“无奈”之选慢慢变成了兴趣,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助教,但十年的研究被迫暂停。
1978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刘嘉麒再次开始他的学术旅程。这次他已37岁,与班里最小的同学相差16岁。他放弃优越条件,再次考博士,并成为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时,刘嘉麒已45岁。
今天的刘嘉麒,是地学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他十几次攀登世界各大山峰、两次南极探险,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相关联,为火山资源保护开发和监测预警做出了贡献,被认为是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的领军人物。
然而,在他的心目中,现在正是努力的时候。“现在最需要时间,我得赶紧再做点事儿。”尽管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但他仍然选择“忙”。围绕火山钻研了一辈子,现在他想要挖掘更多新知——将硬邦邦的地球岩石拉成丝,用来制作适用于民用、航空等领域新型纤维材料。此外,还不断给研究生上课、科普报告演讲、为地方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也不是觉悟高,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 他说,“人不能忘本,我们是花国家和老百姓的钱才有了学习机会,要尽可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
结缘地质“一甲子”,他始终心系学科发展。在他的看来,虽然中国已经是地质大国,却还不是强国。在一些基础理论方面,还需突破;国内使用技术手段虽先进,却多数买而非自研;当前理论与60年前相比虽有进步但缺乏深刻变化。"如果把国内有关学界报道排队,看起来会有一支相当长的地位领先队伍。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 他说,“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来鼓舞士气,也应该看到许多方面尚未领先,还得加倍努力。科学来不得浮夸和骄傲。”
(冯丽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