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饮食习惯与普通百姓有何不同?一探究竟。
在清朝,内务府设立了“御膳茶房”,负责管理宫廷饮食。每日后妃的食材分配,按照等级有定额,这称为“分例”。清宫御膳在烹调上特别强调“祖制”,许多菜肴原料用量、配伍及烹制方法已程式化。如民间八宝鸭只需主料加辅料,而清宫版则不能随意更改辅料。这体现了奢侈糜费和强调礼数,是历代宫廷御膳共点,但清宫表现得尤为突出。
皇帝是一日两餐,早餐通常在6至8时,晚餐在2至4时。在用餐前,还要查阅膳食清单,以备核查和点菜。如果没有特殊要求,要撤换或增加菜品。剩下的食品可以赏赐给他人。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大明末年到大清初期的内务府已经非常完善,如乾隆皇对四个鸡蛋感到奢侈,因为一个鸡蛋价值10两白银。而到了光绪时期,一个鸡蛋就达到30两白银!这可能说明大清的内务府经济状况如何。此事也反映出当时物价飞涨的情况,并非所有情况都能保持节俭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