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公——秦德公之长子,继承了其父亲的睿智与远见。秦宣公元年(公元前675年),周王朝正陷入一场宫廷危机,卫国、燕国联合攻打周王室,将惠王赶出了朝中,拥立了王子颓为新君。然而,这个局面仅持续了短暂时间。在秦宣公第三年的春天(公元前673年),郑伯和虢叔趁机刺杀了新君,并将惠王重新扶上了宝座。
这段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使得周惠王对待他的臣子变得残忍无情。他不仅剥夺了一些大臣的土地,还迫使他们向他屈服。其中,有人如蔿国边伯、石速、詹父和子禽祝跪,他们被迫割地赔款,但仍然无法满足惠王的贪婪。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不满的人决定起义反抗,他们中的领袖苏子奉携带着支持者们的力量,以及对废黜皇帝深厚的情感,与蔿国等势力联手进攻惠王。这场叛乱最终以失败告终,苏子的追随者们只好逃亡到卫国寻求庇护。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秦宣公也曾有机会介入,他的一位近臣热情地劝说他以勤王之名出兵帮助恢复正统。但是,秦宣公深思熟虑后作出了自己的决定。他认为,即便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不能简单地强占他人的土地,因为那是不义之举;而且,由于涉及的是周庄王血脉的问题,这事实上属于周家内部的事务,不应由外界干预;最后,他意识到自己国家当前并不强盛,如果直接插手可能会自食其果,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所以宁愿选择坐观时事,以静制动,从而可能赢得先机。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宣公这一系列决策确实具有明智之处,它让秦国获得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时间,在那些纷争不断的时候,他选择按兵不动,而是继续执行他的父亲所倡导的大量养晦政策,因此在这期间又有四年的和平安定,是极大的幸运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