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官场中,拍马屁是一种必备的技能,历经千年,它们不断演变,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门“学问”被无数人掌握并应用于各种场合。然而,不同于一般的人们,真正能够拍得出色的往往是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明朝的一位嘉靖皇帝,其在位期间尤为显著地展现了这一点。他虽然早期与大臣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但随后便开始追求修道和长生不老之术。这个时期,对于道教来说是一个极其繁荣的时候,每个路线都争相上升以争取自己的位置。而文人呢,也有他们独特的地位,那就是创作青词。
青词,又称绿章,是一种用于斋醮时向天仙奉献的奏章祝文,它要求形式工整且文字华丽。这一艺术形式虽然人人都能尝试,但能写得好的并不多。严嵩、徐阶等大臣正是通过写作这种类型的文本而获得了皇帝的青睐,并因此成为了内阁首辅中的佼佼者。
不过,并不是只有这少数几个人才能创作这样的作品。一旦命题公布,大臣们都会参与其中,而最终选择出的作品将会受到最高评价。在这样一个机会丰富的情况下,一名年轻人才刚好抓住了这个机会,这个人就是袁炜。
从小就被誉为神童的袁炜,他十岁便开始专心致志学习八股文,并且读书过目即可诵记。此外,他补县学生仅仅17岁,便已经熟读经史,被认为博雅第一。他参加科举考试也顺利通过,即使殿试也有望成为状元,只因他说话率直,被降至第三名。但他的才华依然得到认可,最终授予翰林院编修职务,再次迁升到侍读学士。不过,由于他是在嘉靖喜欢青词时期活跃,因此恰逢其时地利用了这一优势。
《明史》对袁炜进行了如下描述:“炜才思敏捷。”一次夜晚,皇帝突然传出一纸命令,让撰写一篇青词,其中包含了一些特殊内容,袁炜立即完成任务。当有一次宦官呈献瑞物给皇帝时,他又用巧妙的话语赞颂之;当宦官养的一只猫死去后,又让儒生撰写祈福诗歌,用以安慰天神;甚至,当他把猫死亡比喻为“化狮成龙”,这番话深受皇帝喜爱,使得其他人难以企及。由此,可见 袁炜确实拥有非凡的心智和文学才能,在那段时间里,他所创作的一切都令人叹为观止,如他曾经创作的一个联句:“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岐山丹凤两呈祥……”这句话流传至今,无人不知晓。
尽管袁炜属于阿谀奉承之辈,但是他的才华确实令人敬佩,而且在担任科举主考官期间,也成功选拔出了许多优秀人才,有四位主要考生的名字: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他们之后分别成为内阁高级官员,在万历朝取得巨大的成就,这显示出他对人才识别能力强悍。此外,因为病痛引起辞职回家不久后去世,在享年58岁的时候,被追赠少师谥号文荣。这一切都证明了尽管他可能是个拍马屁的人,但他的影响力和贡献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