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明朝边防的守护者与登莱海上防线的奠基人。从七品推官起家,他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为“四朝元老”之臣,享受“五世恩荣”的荣耀。他以清廉著称,与白居易、司马光、文天祥等名宦并列,被董其昌赞誉为刚正不阿,肝胆论交。袁可立在苏州任职期间,不畏权贵,坚持依法办事,对当地豪强进行了严格管理。他处理了多件大案,如“雷鸣案”,揭露了当时地方豪强利用“通海”罪名迫害百姓的黑暗面。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了敢于顶撞权贵、大公无私的大义凛然。
"雷鸣案"是明代末年的一件冤狱事件,它牵涉到三位有才华的青年:江西布政使秦梁之子秦灯、太仓王弇州次子王士骕和云间乔一琦。这三个人因招募乡兵抵御倭寇而被指控谋反,最终经过袁可立断定是冤狱后得以平反。然而,这个过程中秦灯和王士骕已经先后在狱中去世,只有乔一琦最终获得释放,因此称为“雷鸣案”。
除了处理重大刑事案件外,袁可立还曾站出来为清官石昆玉辩解,并在公堂上直言不讳地批评李涞,使得李涞自请辞官离去。这一切都展示了他作为清正廉洁官员的大公精神。在党争激烈的阉党东林党时代,他保持独立,不参与任何派系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
明熹宗曾评价 袁可立:“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对他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