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对人对明朝的财政管理并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随心看小编一起来探究。因为明朝和士大夫共天下,交税这种不体面的任务全留给死老百姓。大清不那么给各级官僚地主面子,能落实收税的硬指标,让富人也掏钱。只要让清军稳固统治华北、华中六七个省,财政动员力就高于大明两京十三省了,对农民军来说是强过明朝几倍的对手。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
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注意上面第一栏年份,顺治9年,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都不是清朝领土,北方又有沙俄和准噶尔逼近。虽然江南已经平定,但接下来几年还有郑成功占领镇江,围攻南京……在半壁江山还在打拉锯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一年依然有2400万两真金白银可花。而按照黄仁宇估算,就算是张居正刚刚整顿过财政的巅峰年份,明朝理论上的收入也只有3000万两(欠账很多)。到了明末,大约实际岁入1000多万两,加收几百万两辽饷就是末日。
更讽刺的是,大清入关缺乏文牍资料,只拿来征税凭证就是张居正编的《万历会计录》,即大清完美落实了张居正没做完,也没有其他明朝官僚想做的事情。
除了收钱效率不同,大清和大 明花钱效率也不一样。
大清有五六万无法收买的核心部队打底,都知道自己有多少士兵,也愿意给一线厮杀的人砸钱,即使快了,也知道兵是雇来的不是抓来的,所以愿意给新军一个月四两银子。大 明总是逼急了才给军官足额经费,一直到最后才发放,使得每个兵只能拿到足够几个月的薪水,而且拿到的时间也不固定。相比之下,大 清当然更激励士气去打硬仗,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工资确实可以按时得到,而对于李自成带来的压力远远超过那些养寇自重的大 明将领们。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大 明岁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一种名为“力役”的非货币形式,以及一些实物,这样中央政府真正能调配使用的地方最多三四百万两,要是在各地随时调用则显得困难,因此即便仓库里存储充裕,但官方通常很少能够及时分配出去,这导致许多地方武装团体必须靠抢劫生存,并成为众多汉族居民最害怕的一支武装力量之一。大 清的一个特点是其收入主要以银币形式进行,因此调动起来非常灵活,所以尽管他们也有贪婪的心态,他们明白沿途抢劫会影响行进速度,当战斗迫切的时候,他们愿意出资购买必需品,同时也有可供花用的资金。这使得 大 清的作战机动性自然要胜过 大 明,而且更适应于与拖家带口农民群体作战的情形。
总而言之,大 清是一个极具现世主义色彩的大国,它懂得忠诚所建立基础在利益之上。在满洲皇帝追求金钱并且敢于施加严苛措施同时,该撒金子的那一刻他们不会考虑用道德标准节俭,只要能够获得胜利,不介意旁人也从中受益。大 清从崛起至覆灭,一共持续了三个世纪期间,无论是在内地商业力量还是支撑数千名战斗人员远征新疆击败边疆民族,都显示出了它作为一个帝国不可匹敌的地位。在蒸汽船尚未驶向长江之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 大 清抗衡,在帕米尔高原以东无一人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