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方面熟读孔孟之道,一心报效国家,而另一方面又头脑僵化,教条、机械、片面地去看待问题。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他们简单化的做法,虽然出自一片丹心,但却使得国家丧失了以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机会,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明朝处理俺答求贡的前后经过,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俺答求贡的失败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他在继承父兄基业的基础上,东征西讨、战功显赫,逐渐成为了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自从明朝建立,元帝北逃以来,明朝与北方蒙古族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大稳定,时战时和。南北方之间正常的贸易交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单一的原始畜牧业使靠其为生的蒙古族人民陷于极端困境,再加上生齿日繁,用度日增,手工业极不发达,日用品“必资内地以为用”。在当时,要想得到汉地物资,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贡市贸易这种和平方式;另一种就是抢掠。在北元朝廷瓦解之后,由于蒙古人早已丧失了进取中原的心愿,他们对汉地唯一期盼就是得到那里的物资。
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求贡还是打仗,都是一种获取物资的手段,那种成本低而收获高,就用哪种。所以,当俺答汗被推举为“索多汗”并控制了蒙古右翼诸部之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伸出了橄榄枝。但他的请求,却没有获得友好的回应。
嘉靖二十年秋(1541),俺答派使者石天爵“款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这次请求遭到了反复考虑,最终被拒绝。这个决定,是由兵部倾向同意边臣意见的一致所引起——同意通贡无损,只要边防不松懈即可。但这个决定最终未能实施,因为它被嘉靖皇帝打回去了,这导致兵部立即转变态度,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唯以大义拒绝之,则彼之奸谋自沮。”皇帝龙颜大悦,对此表示赞同:“务选将练兵,将练士习武,以备边患。”
然而,这个结果激怒了俺答,他下令撤军,并开始准备新的攻势。当他再次提出通貢请求时,被杀害的人数增加,使得他的要求再次遭到拒绝。此情此景持续了一段时间,大概每次都伴随着战争和流血,最终形成了一种惯性,即任何提及通貢的事情都会因为之前经历过的大屠杀而受到质疑和怀疑。
终于,在隆庆四年(1570)九月,把汉那吉投奔到了明朝。这是一个意外惊人的消息,它打开了双方长久紧张关系的一个窗口。大同总督王崇古与巡抚方逢时联名奏请接纳把汉那吉,并利用这件事情作为筹码,与俺答汗进行直接对话,以实现长期和平。这是一个奇迹般的情节,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候,也可能有一线光亮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拥抱。
但遗憾的是,这个契机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不断发生着战争与冲突,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性的局面。而真正结束这一切的大事件,却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个关于爱情的小插曲。这就是史诗般的情节,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历史中的英雄们,以及他们如何在巨大的历史浪潮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通过小小的一念之间改变命运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