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处理国政的地点并不固定。与明代不同,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在乾清门或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
然而,不同于宫廷三大殿中的太和殿,这里并不是真正处理国政的地方,只有巨型重大典礼的时候才会使用,而且实际使用次数很少。而且,从康熙到雍正这几个朝代里,大部分时间他们并不在故宫办公,比如康熙喜欢在畅春园议政。在雍正时期,他把圆明园升格为皇家御园,并对它进行了大规模扩建,用以“避喧听政”。
因此,当我们想象着那些历史上的君王们如何处理国家大事,我们往往会将目光投向那些宏伟的建筑物,如太和殿。但其实,他们更多时候是在别处秘密地做着决定性的决策,那些地方可能只有他们自己以及最信任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