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大诰》时,朱元璋创造了“殿兴有福”理论,将起义者分为“首乱”者和“殿兴”者的两种类型。首乱者是起义的领袖,而殿兴者则是后来加入这场动荡的普通百姓。《御制大诰三编·造言好乱第十三》中,朱元璋提出了一个观点:“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愚民作乱。”他认为带头做乱的人都是忘恩负义、胆大妄为之徒,注定没有好下场,因为他们引发了战争和流血,遭到了老天爷的惩罚,这就是所谓的“殃归首乱”。
朱元璋还举了一系列历史上的例子,如秦始皇时期的陈胜吴广、汉代的黄巾军、隋朝的杨玄感等,他们都是导致国家衰败的一方,但最终被人们遗忘。相反,那些半路参加起义的人,却获得了成功,被视为幸运之人。这一说法显得矛盾,因为如果天下无道,那么推翻旧王朝似乎是一个必然的事情。
为了说服百姓,不要起来反抗,他强调宁愿饿死,也不想成为叛逆的一员。他指出,即使在平时富裕的时候,也有人因饥饿而死,而被迫投身于战火中的命运更是不堪设想。他通过多方面论证这个主张,说即使参与叛乱也不会有好结果,只能成为炮灰。
总结来说,朱元璋试图通过这种理论来维护他的统治,让百姓明白,从概率上讲参与起义获得功名富贵的可能性极低,而给人当炮灰却几乎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因此,他郑重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反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及其行动,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复杂的情境和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