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利茨,战役的名字,就像是一部世界历史纪录片中的文字稿,用三皇并起的壮阔场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风起云涌的时代。1805年,拿破仑正准备进攻英国本土,而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包括英国、奥地利、俄国和瑞典等)也已经做好进攻准备。当拿破仑获悉奥军西进、俄军拟与奥军会师的情报后,他决定改变部署,率领法军东进,在俄奥联军会师前占领了维也纳。
法军以强行军速度穿越法国本土,与乌尔姆附近的奥军交战,一举获得胜利。随后,法軍進入維也納並迅速佔領,但奧軍放弃後向北轉移。在布爾諾及沃洛莫茨一线设防的俄奧聯軍經歷多場戰鬥後退至該處,並在阿尔米茨地区占据阵地。拿破仑率领法軍尾追聯軍至布吕恩地區後,便因形势而停止前進,并迅速调集兵力(增至7.3万人),在布爾諾以東占據陣地。
当联军错误判断了法军虚实,以为他们惧战收缩,不待援兵到达便发动了攻击。而拿破仑则故意示弱,以诱使联军加速发起进攻。在12月2日晨7时,联军在宽12公里的正面展开大规模攻击,将主力集中于左翼。但是,这导致右翼兵力不足,被仅1万人的法軍牵制,从而形成了严重失衡的情况。
当普拉岑高地成为关键之战时,由于普拉岑高地被敌手控制,其价值变得极其重要。因此,当普拉岑高地被恢复给法国之后,那里成为了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不久之后,该地区发生了一场决断性的战斗,其中主要突击由中央和左翼进行。这场战斗结束时,双方各自都有所损失,但最终结果是明显对比——联队受创惨重,大量士兵伤亡或被俘,而法国仅损失少量士兵。
这场著名战争不仅展示了拿破仑卓越的指挥才能,也证明了他的策略性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他巧妙利用有限资源来实现最大化效果,同时有效管理他的预备队以确保他能够适时实施突袭。此外,这场战争还凸显出库图佐夫领导下的同盟国指挥层面的缺陷,他们未能准确评估敌情,并且过分依赖沙皇亚历山大的命令,最终导致失败。
随着这一系列成功与胜利,加深了解决争议政策的手段,以及对所有国家都产生影响,使得“只要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