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姬姓之人,以旦为名,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亦是武王的兄弟。两度协助武王东征伐纣,并致力于礼乐文化的创作。因其封地在周,爵位高达上公,因此被称为周公。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更是思想家的代表和教育家的楷模,被尊崇为“元圣”和儒学的开拓者。
《尚书·大传》总结了他的一生:“一年平定混乱,一年攻克殷都,一年安稳疆土,一年辅佐诸侯卫国,一年完善都城建筑,一年制定礼乐制度,一年确立政权完成君主之职责。” 周公摄政七载,他提出了多项具有根本性的法则,对宗法制度、分封体系、嫡长继承原则以及井田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完善。
当他将政权交还给成王后,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系列制度以血缘关系作为联系,将家族与国家融合在一起,将伦理道德融入社会结构中。这些制度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八百余年的周族统治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