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个帝国留下了深刻印记,而美国则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它不仅有着清晰的起源和发展路径,而且其历史如同一面镜子,透露出未来的一些线索。
《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7月4日,这一天被定为了美国建国纪念日。从建国到经济成长为世界第一,只用了110年,再到接过世界霸主接力棒,用了不到170年。这段时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但却充满了辉煌和挑战。
美国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帝国,它没有编织自己的建国神话,而是以现代战争——争取自我解放的独立战争作为其存在之初。随后,它不断受到各列强战争的威胁,也用战争威胁其他国家,甚至因战争而威胁自己的生存——就像南北内战那般残酷至极。
然而,尽管遭受重创,美国并未因此停滞不前,而是在战争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它刚刚结束两场由自己发动的大规模现代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有人认为这些冲突让它显得疲惫,从此走向衰落,加之新兴国家从背后赶超经济,使其经济总量从世界总占比47%下降到19%,预示着它将不可避免地衰落。
了解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但他们也会认为这种观点失之过早,因为:
美国始终拥有自我唱衰的心态,即危机意识。
世界范围内的人力和财富正在向新的中心转移,其速度加快——国内关于移民问题激烈辩论,就是这样的证据。
美国依然保持着创新能力,为全球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1776:美国诞生》的故事围绕这一关键时期展开,从列克星敦第一枪到康科德民兵对英军战斗,以及波士顿围城战、华盛顿率领残军强渡特拉华河取得特伦顿胜利等重大事件,每个细节都反映出这段时间对美国命运的决定性意义。
通过米查姆所写的杰斐逊家族史,我们可以窥见杰斐逊缔造美利坚合众国以及他无穷才华和精力的体现。在蒙蒂塞洛庄园,那里的藏书室展示了一种学识与使命感,同时也是探寻独立、建国含义的地方。他追求自由与幸福生活,并在文艺复兴300年的框架下,将其集大成于个人身上。
正如弗朗西斯·李伯在林肯政府期间制定的157条《战争守则》,旨在基于正义、人道考量之上的“军事必要性准则”,最大限度减少非战斗人员伤害,以彰显正义。而本书讲述的是制造业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一路跌宕起伏,最终引领科技创新走向空壳化,对任何负有世界使命的大国都是警示性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