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索“信息高铁”计划:中科院计算所与中国芯片产业的新篇章
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中科院计算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信息高铁”。这个项目旨在突破美国规划的技术体系限制,为中国国情提供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解决方案。日前,中科院计算所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中科睿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东睿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比于传统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铁”更强调数据处理吞吐量和服务保障,就像火车一样稳定可靠地运输数据。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高通量计算机原型系统研发,并形成了一套从芯片到加速卡,再到数据中心的一整套产品线。在深度学习、高通量音视频处理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后,将逐步扩展至更多行业场景,让这种技术在国家经济主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信息高铁”的关键执行者之一,从芯片设计到加速卡再到数据中心,范东睿已在这条路上走了20年。他坦言每一步都经历过困难,但他无法抑制那种冲动,他说:“做技术创新,把研究成果落地创造实际价值,这过程太有吸引力。”
石家庄市教科研网独家报道,在北京中科睿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小白楼一楼,一进门就能看到几枚镶嵌起来的芯片,这些是他十几年的工作和心血结晶。这也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史上的一页。2000年,当时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开始尝试设计第一代、高端众核处理器,而现在,他们已经成功研发出了SmarCo-1(Godson-T),成为我国最早期具有高度处理性能众核芯片。
2011年,在斯坦福大学举办的HotChips会议上,SmarCo-1被评选为全球十大服务器处理器设计之一,为中国赢得了一席之地。这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未来方向的一个指引。
然而,对于创业来说,这只是一个更复杂艰难故事开篇。“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他这样形容一边做科学研究、一边做企业生活中的挑战。但对于让技术有用这一点,他感到非常坚定,“从个人兴趣出发,做产业能发现新机会,把新技术用上去,这个过程给我带来的愉悦感很强。”
2014年11月,范东睿成立了北京中科睿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该公司以300%以上指数级增长实现连续多年的盈利,并获得了海淀区高科技企业成长20强荣誉。此外,他们正在努力推动“信息高铁”计划,使其成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撑关键产业、关键行业创新发展。
随着5G智能物联时代网络连接并发与计算载荷将提升10000倍,要想改变对国外核心器件依赖,就必须构建具有更强吞吐能力、“信息高铁”的基础设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国家自主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态链,为国家作出直接贡献。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范东睿表示自己不会停止,不仅因为学术传承,更因为对国家未来贡献的心愿。他说:“现在希望通过‘information high-speed train’ plan,真正把创新型产业应用打通,从底层物理基础设施到平台软件,再到应用服务全面结合。这可能是我能为国家作出的最直接贡献。”
总而言之,“information high-speed train”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次对于如何将国内先进制造能力转化为国际竞争力的实践,是一次关于如何建立独立于世界主要供应商控制下的核心设备生态链的大实验。而这正是在李国杰院士、高光荣老师以及孙凝晖院士等前辈们指导下,一代又一代学子共同奋斗出来的一段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