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之所以歌舞盛行,是因为1949年独立的梦想与2022年的全球化潮流交织在一起,才有了这场不懈追求文化传承与现代娱乐融合的盛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国的《流浪者》,到七十年代的《大篷车》,再到2003年的《印度往事》,多数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或许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
直到2011年《三傻大闹宝莱坞》在中国风靡,很多人惊诧于印度本土电影的突飞猛进,产生“神兵天降”的错觉。作为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宝莱坞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数亿观众。始于19世纪末,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印度电影以强烈的戏剧感、精到的电影叙事技巧、夺人耳目的声画语言、超群到偶尔雷人的想象力,以及面对全球化市场仍坚持对信仰和传统文化守望。
歌舞作为印度人世代沿袭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们共同语言。在一部典型宝莱坞影片中至少要包含五六段华丽歌舞,而且是大团圆结局,这种标签化也被称为“马萨拉”模式。“马萨拉”是指将爱情、动作、歌舞、喜剧元素和大团圆结局糅合在一起,其独特叙事模式也是“马萨拉模式”。这种叙事模式中,一部分表演成分极重的是描述性舞蹈,即各种宗教故事和符合教义道德规范的情节说教式表演。
其中,最主流的是古典舞蹈,其中湿婆创造了舞蹈,最典型的一个形象就是双手合抱左脚右抬,这样的姿势女主角怀着各种心情秀出这样的舞姿向神明致敬。如同1955年引入中国公映并引发轰动的小品插曲《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它们深受中国观众喜爱,与十年浩劫之后人们共鸣。
随着时代发展,不仅传统古典舞开始与现代元素融合,如《机器人之恋》中的最新潮欧美电子音乐又有热辣绮丽民族风情,而保留了本土优势。这正体现了一种良性的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互动。而且,在探索创新时,也没有因坚守传统而拒绝外来的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优势,使得国家特色与国际趋势保持平衡发展。
此外,对于社会问题,如种族问题、宗教问题等,无论是在控诉还是反思,都成为了宝莱坞新作品关注对象,以一种混合了宗教信仰家庭伦理观民风礼仪基础上的形式体现对社会问题关注及体制建设反省。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影片获得国际认可,如2002年的奥斯卡提名2006年的全球最佳影片奖8项,并在海外票房取得显著成绩,比如2009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坎》的海外票房占总票房的一半,为其证明商业运作成功同时实现价值观传递和文化输出,同时满足本土视听品位兼容并蓄刺激培养海外审美接受,为其赢得了更多尊重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