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故事,像一曲悠扬的词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他的才华和情感深得众妓心仪,他们凑钱为他安葬,这份厚重的情谊令人感动。然而,关于他的生卒地,一直是文献记载中的一个谜题。
据《镇江府志》卷三六附记,王安礼知润州时,将柳永安葬在北固山下。但文史界对于这点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他是在湖北襄阳逝世,有人则坚持他是在京口过世,然后被葬于北固山或银山。
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提到,他卒于襄阳,无家无财,只好由群妓合资葬于南门外,每年春天上冢称之“吊柳七”,也叫“上风流冢”。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宋室南渡。
元代曾达臣、陈元靓则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柳永是在湖北枣阳花山逝世,并且是歌妓们凑钱埋葬。在《独醒杂志》、《岁时广记》等书籍中,都有对此的记录。而另一些学者则指出,他可能是在京口旅途中去世,由王和甫出资安葬,但具体地点存疑。
清代赵彦俞的一首词更是给出了新的线索,他提到了土山下的碑铭残留,以及西津旁边有一处荒坟。这使人们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墓地,而不是传说的另一处所在地——北固山或银山。
最后,还有一种说法指出,根据明代正德《丹徒县志》的记载,以及万历《镇江府志》的描述,柳永实际上被安葬在丹徒土山下,即今称之为银山附近的地方。这一点似乎更加靠谱,因为它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并且没有太多争议。
然而,不论如何定论,这些都是后人的推测,而非确切事实。因为官方正史如《宋史》,以及当时文人学士诗文集,没有直接涉及这些细节,因此关于他的生卒年限、墓所位置都充满了未解之谜。而这一切,也许就是词人的悲哀,也许更是一种荣幸,让更多地方的人关注和回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