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显然落后于周遭的魏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并决心发奋图强。他通过招揽人才来实现这一目标,对外宣告:“无论是秦国人还是外来客,只要能使秦国富强,便封官。”这招揽了包括卫国贵族公孙鞅(后来的商鞅)在内的人才。
商鞅对秦孝公提出了改革建议,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重视农业并奖励将士;为了治理国家,要有赏与罚制度。一旦赏罚分明,朝廷就能树立威信,从而推行各种改革。
尽管如此,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积极反对。因此,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并被赋予制定改革法令的权力。在都城南门,他设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以此考验百姓是否会服从新法令,但最初人们都不敢动它。当他提高了赏金至五十两时,也没有人胆敢尝试。
最终,有一个人成功搬运了木头到北门,这个行动激起了民众对左庶长命令严肃性的认可。随后,商鞅实施了一系列变革,如以军功确定官职和爵位、奖励多产粮食和布帛的人员以及惩罚懒惰者等。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军事力量,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导致魏国的一部分领土被并入秦国。
之后,在第二次变革中,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将阡陌改为耕地,还开垦荒地,使土地可以买卖。此外,他还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加强中央集权,并迁都咸阳,以便更好地控制东部地区的发展。这些举措虽然激起了激烈反响,但最终确保了秦国的稳固发展,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