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显然落后于周遭的魏国,甚至失去了河西一片肥沃的土地。公元前361年,当秦孝公即位时,他决心改变这一局面。他通过广招贤才,吸引了包括卫国贵族公孙鞅(即商鞅)等人。商鞅凭借其卓越的见识和勇气,成功说服了秦孝公采纳改革方案,但当初因反对者众多而被搁置。
两年后,当秦孝公稳固君位时,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并委托其主导改革。在南门设立木柱挑战,以赏金激励百姓接受新法令。然而,这一尝试最初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因为人们不信任政府。这迫使商鞅提高奖金至五十两黄金,最终,一名勇敢者将木柱搬到北门,从而赢得了赏金。这场戏剧性事件迅速传遍整个国家,让老百姓认识到改革者的决心和有效性。
随着权威建立,商鞅推出了更为深远的变革:废除井田制,将阡陌开垦以增加耕地面积;建立县级行政体系,加强中央集权;以及迁都咸阳以便东扩。此举虽激起贵族大臣们强烈反对,但最终成功集中政权并推动了国家发展。
尽管面临重重阻力,包括太子犯错时所需严惩师傅的一幕,但这些措施最终确保了社会秩序与法律统治,同时提升了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在十年的时间里,秦国实质上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力量,其影响力也逐渐超越边界,被周天子封之“方伯”,诸侯纷纷向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