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显然落后于周遭的魏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并决心发奋图强。他通过招揽人才来实现这一目标,对外宣告:“无论是秦国人还是外来客,只要能使秦国富强,便封官。”这招揽了包括后来的商鞅在内的许多有才华的人。
商鞅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建议奖励将士、农业和赏罚分明。然而,由于当时一些贵族和大臣反对,这些改革被推迟两年。在君位稳固之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并让他负责制定改革法令。为了增加人们对新法令的信任,他命令在都城南门立一木头,用以考验民众是否愿意遵守新法。
尽管赏金不断提高,但直到一个勇敢的人成功将木头搬至北门,人们才开始相信命令。这次事件极大地增强了商鞅的权威,使他的新法令得以实施。这些法律规定官职与爵位基于军功,而非出身;生产粮食和布帛者获得免除役务;懒惰致贫者则需成为奴婢或其家属。
随着这些变革的实行,农业生产增加、军事力量增强,最终导致了对魏国西部地区的进攻及安邑之战。此后,又进行了一系列进一步改革,如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农田道路)并允许土地买卖,以及迁都咸阳等,以集中政权并促进国家发展。
尽管这些变化激起了激烈争议,一些贵族、大臣仍然反对,但最终他们也被迫接受新的制度。当太子犯规时,即便是最高层也必须遵循新法律,这一措施进一步巩固了这个体系。在十年的时间里,秦国逐渐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被周天子封为“方伯”,其他诸侯国纷纷向其表示祝贺。而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领土,将首都迁往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