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选择优秀人才担任政府职位的道路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每一步都留下了前人奋斗的足迹。选官制度是确保政权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自文明初期以来,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变迁,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凭出生:先秦时代
在新石器时代尚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官僚体系初步形成,但不够完善。各级部落酋长负责内部事务。联盟大酋长的选拔主要遵循“禅让制”,一些学者认为,“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不过是后世儒家对“争权夺利”的美化。此时观察不清真相。
到了夏、商、周时期国家建立起来,姓氏出现,以得姓为贵族,而庶民则无名有姓。贵族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这种模式称为“世卿世禄制”。这意味着子承父业,一直担任官职,“世”则指采邑或田地收入继承,不受天子的干涉。
二、凭军功:秦代
战国末年,秦国实行了“军功授爵制”,打破了贵族特权,只要有军功,即使平民也可授予爵位。这一措施以雷霆之力打破了旧有的秩序,加速社会积极因素的释放,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
秦统一六国后,由于其本身就凭借军功而得天下,因此这种制度失去了其原始意义,最终导致了短暂统治后的灭亡。这也是迅速得天下却难以治理天下的道理。
三、凭声望:两汉
汉朝推行察举征辟制。
所谓察举,是通过乡里的推荐来选拔人才,从基层逐步提拔到高层。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豪门家族依靠察举机制累积财富和影响力,其先祖多数都是通过乡里口碑被拔擢出来的人才。这些人才通常分为秀才和孝廉两类秀才是指学问能力兼备之人;孝廉则是既孝顺又清廉,被视作首要德行标准。
东汉末年,由于宦官把持用权,选官制度更加腐败,不仅士人可以做秀,还能获得好名声,这造成了一些尴尬的情况,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四、凭品鉴: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乡里的评议,比如汝南郡许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评每月初一,用精炼语言评价当代人物,为朝廷或州郡提供选拔人才参考。而曹操得到许邵的一句话——"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非常欣赏。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名士清议与乡里口碑控制着选人的大局。
魏文帝曹丕时施行九品中正法,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并设立州郡中的大中正县中的小中正进行评定,其任务就是确定区域内的人才等级,并将此表交给吏部作为任用官员依据。不久之后,对中央收回这一权力,把品质与选人的决策集中在中央,同时改变传统分类取材,将所有人才按德能勤绩廉诸项打包评定,让选拔更趋客观。但随后的三百年间,大族垄断地方政权,使原本公平透明的系统变得保护高门特权,使寒门难以进入仕途,最终使原来客观公平的事物彻底背离原意成为保护高门特權選舉機制之一端
五、凭考试:隋至清
左思《咏史·其二》写道:“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这是对魏晋南北朝选官不公现象的一次批判。在那段时间内,即便寒门出身,也有一定的机会成为武职,但宋齐梁陈皇室均来自寒微,对那些靠军功崛起的人士给予更多机会。此后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法开始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从科考成绩来决定谁应该入仕成为了新的风潮
最终由于国内形势剧变及科学文化发展需要,在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以及基于科举成绩选拔官方人员的手续,此前的整个体系虽然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但同时限制思想自由并阻碍自然科学文化发展成为了近现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方面封建士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活方式固化出了民众心目中的"以 官 为 贵 "思想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这样的情绪根深蒂固从而形成一种" 官本位 "思想对于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负面影响总结来说选择合适的人才能带来繁荣,而只关注亲戚朋友鸡犬,则会导致衰退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