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书籍成为了记载和传承知识、文化和智慧的重要载体。我们常说“南橘北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历史最全的书是多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智者名叫晏子,他曾经说过:“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这句话不仅形容了植物因为土壤水分差异而改变品质,也隐喻着人格随环境而变化。今天,我们用这个典故来思考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是否会发生变化。
故事: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得知后,对左右的大臣说:“我想羞辱他一番,你们看用什么办法好?”有个大臣献计,让绑架一个人的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那人是哪里人,小吏回答是齐国人。大王再问,那人犯了什么罪,小吏回答盗窃。大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晏婴来到楚国,楚王用酒招待他。当两名小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时,大王故意问那个人的身份,小吏回答那是一个齐国人,因为盗窃犯了罪。楚王转头望着晏婴,说:“齐国人的本性就喜欢偷盗吗?”
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中,晏子站起身,从座位离开,然后走到楚王面前。他笑着对大臣们说:“我听闻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则结橘;生于淮北,则结枳。这两个果实虽然叶相似,其味道却迥然不同。这难道不是因为水土之异所致?现在捉到的这个人,在齐国未曾有此行为,却到了这里便做出偷盗之举,是不是因为此地水土容易使之成为小偷?”
这句话像一把利剑直指心脾,使得原本高傲自大的楚王感到尴尬,他只能脸红耳赤地说:“圣贤之士不可戏弄,我反倒自讨没趣。”
故事赞扬了晏子的机智勇敢,以及他的外交才能和不畏斗争精神。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里,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都会塑造人类思想和行为,而中国历史最全的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型,它记录的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