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末农民起义的风波中,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浮现:这场起义的领袖王仙芝、黄巢原本是私盐贩子,而帮助唐朝镇压这场起义的人当中,也不乏曾经从事私盐生意者,如朱温和钱鏐。关于朱温(全忠),人们可能耳熟能详,但对于钱鏐这个人物,恐怕熟悉的人并不多。
钱鏐,本名巨美,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立者。在他的一生中,他先后担任过吴越国王、唐朝节度使、都指挥使、私盐贩子以及乡里无赖。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钱鏐的传奇故事和传说。
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几天书就辍学了。但尽管书读得很少,钱鏒却天资聪颖。史书记载:“临安里有大木,小小年纪与群儿戏于木下坐大石上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这种军事才能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公元880年,一股旷日持久的大火——王、黄起义爆发。这一把火烧得本已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更添了一份烂根焦烂。而这些起义军中的有些人怀抱着真心反对唐朝的心情;有些人则希望走“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道路;还有些人仅仅是打家劫舍之徒,这些混杂的人们如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在钱鏒所在的小城临安周围发生了类似的土匪活动,他们杀戮无辜,将士兵屠灭而食其肉身,即便是给士兵提供“军食”,也常常以人的肉为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土匪不断地洗劫临安周边州县,当时,董昌邀请了当地商贾出资结盟,从军抗敌。
881年春季,那股流动土匪又一次进攻临安。当时守卫临安的是董昌,他是一位由唐朝任命的镇海节度使。他虽然拥有高权力,但由于手下的将士数量有限,只能驻扎几个地方真正负责防守临安城外的情况不足1000人,而面前的敌方土匪竟然声称10万之众,一时间民心沮丧,无比恐慌笼罩着整个城市。
就在这紧要关头,在董昌麾下服役的少年将领錢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建议:“你若弃此城,不如守此城;守此城,不如出其不意击破敌锋,以少胜多制敌策!”然而董昌对他的计划深感怀疑,因为他知道自己手中的兵力实在太少无法应对那么庞大的敌军力量:“你要20个勇士?我可没有那么多!你的计划真是白搭!”
但錢鍇坚持己见,“如果您让我带20个好汉去试试看,我可以保证一定会成功!”最终,在董昌同意后,他被分配到了20名精锐战士,其中10个人负责射箭,每射到一个人,就立刻射击另外10个人则骑马奔驰来回穿梭于险峻的地形,用树枝编织成假装更多战马,以此充当疑兵。一番激烈战斗后,他们成功击退了数百强盗,并吓退了主力部队,此举震惊了整个地区,对金色的名字留下了一笔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