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末农民起义的风波中,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浮现:这场起义的领袖王仙芝、黄巢原本是贩私盐的人,而帮助唐朝镇压这场起义的人中,也有不少曾经贩私盐者,如朱温和钱鏐。关于朱温(全忠),人们耳熟能详,而对于钱鏐,这位历史人物,恐怕熟悉他的只有寥寥几人。
钱鏐字具美,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立者的重要人物。在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他先后担任过吴越国王、唐朝节度使、都指挥使、私盐贩子以及乡里的小混混。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钱鏐的传说和故事。
从小,钱鏒家庭条件艰苦,没有机会接受多少教育,但他天资聪颖。史书记载:“临安里中有大木,钱鏒幼时与群儿戏木下。坐大石上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这种军事才能很快就被用到了实际行动中。
公元880年,一股巨大的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一把火烧得本已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更添了无数燃料。本来已经站在边缘的小国家,也纷纷加入了这个庞大的反抗团体。这其中有些人真心想着推翻皇权;有些人则抱着“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梦想;还有些人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打打杀杀,无所谓是非黑白。这就是泥沙俱下的局面。
在那片土地上的土匪们,不断地破坏秩序,他们杀戮无辜,奸淫妇女,“军食不给常以人为食”。先后洗劫了临安周围几个州县,当时,董昌邀请了一位名叫钱鏒的人出山助阵。
881年,当这些土匪再次进扰临安的时候,那里的守将董昌手头虽然有一万余兵马,却分散驻扎于各处,只剩下不足1000人的部队留守临安城。而眼前的敌方却声称拥有10万之众。一时间,全城震动,每个人都惶惶不安。
董昌对待此情形犹豫不决,对于派出一支特攻队去迎战表示怀疑。但就在这一刻,一名叫做钱鏒的人站出来主动请求出征。他提出一种奇异的策略:“弃临安不如守临安,再守不得如出击。”这样的计谋让董昌终于同意让他带领20名士兵出去应对这场危机。
尽管只有一二十人才力有限,但依旧展现出了他们独到的智慧。当夜晚到来之前,在一条狭窄的地方设置伏兵,以十个人张弓搭箭作为前线防御,其余十个人分乘十匹马,用树枝编织成伪装,以欺骗敌军视觉。结果,就这样20人的小组成功抵挡住了流匪近百人的攻击,并且吓退了流匪的大部分力量。此举证明了一点:即便是最弱小的声音也能影响最强大的浪潮。而后,这支敢死队又转移到另一险要之地——八百里附近的地方等待战斗继续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故事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即“吓走”或“诈降”,用以形容那些看似毫无胜算的情况却突然逆袭取得胜利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