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混乱时期,一个颇为奇特的事实浮现:起义的领袖王仙芝、黄巢原本是私盐贩子,而帮助唐朝镇压这场起义的人中,也不乏曾经从事过同行业者,如朱温和钱鏐。关于朱温(全忠),人们耳熟能详,而对于钱鏐,这位历史人物可能不太为人所知。
钱鏐,字具美,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立者之一。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他先后担任了吴越国王、唐朝节度使、都指挥使、私盐贩子以及乡里无赖。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
年轻的钱鏐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接受多日教育就辍学了。尽管书本知识有限,但他天性聪慧。史书记载:“临安里中有大木,钱鏐幼时与群儿戏木下。坐大石上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这种军事才能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公元880年,一场名叫“王黄起义”的爆发,本已坐在燃烧中的唐朝被这一把火点燃,使得局势更加危急。此刻,不仅有真心反对唐朝的人,还有一些只想当官杀人放火以便得到招安;还有那些纯粹是为了打家劫舍而来的强盗。这一阵风吹来,一切都变得复杂无比。
就在钱鏒家的故乡临安周围发生了一次土匪暴动,他们杀人放火,对妇女非礼,“军食不给常以人为食”。这些土匪先后洗劫了临安周边几个州县。当时,董昌邀请钱鏒加入军队,并成为镇海节度使手下的将领。
公元881年,当这些土匪再次进扰临安城的时候,董昌带着几千人的兵力守护着这座城市。但真正守卫城市的是不足1000人的士兵,而面对他们的是数十万之众的敌军。一时间,全城陷入恐慌与动荡之中。
面对这样的局面,董昌手下的士兵之一——即将成为著名将领的钱鏒主动请求出战。他提出一个策略,即弃守城池换取战斗机遇,以少胜多的方式击退敌军。但董昌犹豫,因为他认为没有足够的人马去支援如此重要的任务。而且,他还担忧如果让20个人出去,就会活活送命或死于回程路上,所以拒绝了这个提议,并没同意让出任何援助,只是在玩笑间答应给出了20个士兵作为空头支票式支持,让出去了二十个人并没有立下誓言,因为他觉得这是活着回去还是死在外面的选择,都不能约束已经死去的人们的话语意味什么?
第二天清晨,带着饱餐后的勇气和决心,这支由他亲自挑选出的20名精锆士卒准备迎战,在一条险要通道——“一线天”附近布下伏击圈,其中10个人负责射箭打击流逝敌方人员,其余10个骑马员模拟增援部队进行虚张声势攻击,最终成功地歼灭了大量敌军并吓退了前锋部队,从此建立了一段传奇般的小小英雄故事。
接着,他们转移到另一处险要地点——“八百里”,继续等待追至那里的流民部队。撤离前夕,他找到了路旁酒店老板,请她保密自己的计划,并告诫她若被问及自己留下的小组,则必须坚称他们是一支强大的防御力量正在那位置集结准备与流民决战,此消息传达给追至酒店附近的大量流民后,那些首批进攻者的残党迅速撤退避免更多损失,无奈之下决定绕开那个据说充满威胁的地方,不再攻击临安城。这就是通过智谋和勇敢,以及仅有的20人的力量保护住了整个城市,这份功绩也成为了最令人难忘的一个记忆,让后世赞誉其少年时代展现出的英勇精神,将如今仍然广泛传唱于口头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例证:以少胜多,用计智斗争,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壮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