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历史故事:古代官员选拔的五个转折点
一、凭出生与血统:从部落酋长到世卿世禄制
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尚未完全消失,官僚制度初现。联盟大酋长的继承方式是“禅让”,而儒家对此的描述则显得过于优雅。当国家建立起来,姓氏出现,贵族累世享有采邑和封地,这便形成了“世卿世禄制”。
二、凭军功与实绩:秦国变法推行军功授爵制
战国时期的秦国实施了“商鞅变法”,打破贵族特权,只要建立军功,就能获得爵位。这一改革激活了社会积极因素,让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
三、凭声望与乡里推荐:汉朝察举征辟制
汉朝采用察举征辟制度,从基层选拔人才,上升为秀才或孝廉。秀才以学问能力著称,而孝廉则要求清廉且孝顺。在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干政选官制度腐败,一些只会做书的人也能通过考秀才能出仕。
四、凭品鉴与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名士评议与官方评价
魏文帝时施行九品中正制,将人才分为九等,并由州郡任命大、中正进行评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逐渐被门阀士族所垄断,使寒门难以入仕。
五、凭考试与科举取士:隋至清文化知识成为选拔标准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以弥封试卷形式提高公平性。而明朝规定八股文严格控制试卷内容,最终导致科举制度在20世纪初被废除,为科学文化发展扫清障碍,但同时束缚思想并固化了官本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