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优秀人才到政府部门执掌权柄,称之为“选官”,与之相匹配的标准或规则便是选官制度。自文明初期至今,上下五千年,选官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
一、凭出生:先秦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当政权尚未完善时,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负责内部事务。在联盟大酋长的选拔中,“禅让制”和“争权夺利”的美化版本并存,这种选择方式并不公正。
到了夏、商、周朝国家建立后,贵族世袭享有采邑和封地,被称为“世卿世禄制”。此制度使得子承父业成为常态,而天子的私产也被尊重,不受干扰。
二、凭军功:秦代
战国时代的秦国实施了“军功授爵制”,打破了所有贵族特权,只要建立军功,无论身份高低,都能获得爵位。这一变革激活了社会积极因素,使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但这种制度最终导致天下的苦难,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三、凭声望:两汉
汉朝实行察举征辟制。察举是一种发现人才后推荐的人才选拔方法,从乡里层层上报县令,再报州郡,以注重乡里的权威性。人才分为秀才和孝廉两个类别,其中秀才以学问能力兼优著称,而孝廉则强调道德品行首要。
东汉末年,由于宦官把持用权,选官制度变得腐朽,不再依靠真正的才能而是靠做秀来获得好名声,因此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如举秀才却不知书,或察孝廉却父母离异等怪现象。征辟则主要通过皇帝直接征聘或公府州郡辟除方式来进行,有些士人可以自由拒绝,但一般来说不能强迫他们接受任命。
四、凭品鉴:魏晋南北朝
两汉时期还存在着乡里评议,如月旦评,每月初一对当世人物进行评价,为拔擢特出人才提供参考。此后,在魏文帝曹丕时施行九品中正制,将人才按德能勤绩廉等项打包评定,并将其收归中央控制,对抗地方势力。此前九品分类取材传统更趋客观,但随着时间推移,门阀士族互相勾连,保护高门世族特权,使寒门再难出贵子。
五、凭考试:隋至清
南朝开始改观,也给予下层军人的机会出现;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用科举考试选拔;宋元明清不断改革试卷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八股文作为唯一准确答案;但科举限制思想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而封建士人走仕途经济路线,对民众造成深刻影响形成了一套固化的心理模式,即“以官为贵”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