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职位的方式有哪些?历史上,选官制度演变了多个阶段。以下是其大致历程:
一、凭出生: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初期,官僚体系尚未成熟,每级部落由酋长管理。联盟大酋长的选择通常采用“禅让制”,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后世儒家对“争权夺利”现象的一种美化。
二、凭军功:秦代
战国时代的秦国实施了“军功授爵制”,打破贵族特权,只要有军功,即使平民也能获得爵位,这激活了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并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三、凭声望:两汉时期
汉朝实行察举征辟制,将人才通过乡里的推荐逐步选拔出来。两汉易代时,有些世袭为官的大族,其祖先多数是通过察举而被拔擢起来的人才,他们主要分为秀才和孝廉两个类别。
四、凭品鉴:魏晋南北朝
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建议施行九品中正制,将人才按德能勤绩廉等项评定,并将此作为选拔官员依据。这改变了汉末名士清议与地方大族操控选举局面,但魏晋易代后,大族控制中正造成九品失去公平性。
五、凭考试:隋至清朝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科举考试以选拔官员;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以弥封制阅卷增加公平性;北宋建立科举三级考试体系,最终明清八股取士导致思想束缚和科学发展受阻,而封建士人仕途经济固化官方观念。新中国成立后,则尊重知识树立科学发展的人才观,使得官员选拔走向正确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