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优秀人才到政府部门执掌权柄,叫做“选官”,与之相配套的标准或规则就是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是政权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自文明出现以来,煌煌上下五千年,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凭出生:先秦
新石器时代尚处于原始主义社会,官僚制度初萌极不完善,各级部落酋长署理部落内部事宜。联盟大酋长的选拔普遍奉行“禅让制”,还有专家说,“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不过是后世儒家对“争权夺利”的美化。雾里看花,莫衷一是。
到了夏、商、周时代,国家建立,姓氏出现,得姓者为贵族,大多数庶民奴隶有名无姓。得姓的贵族累世卿相,即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被称为“世卿世禄制”。此时,“世卿”指子承父业世代为官,而“世?”则是采邑或田里的收入 世代沿袭,这种体制使天子不得干涉私家财产权。
二、凭军功:秦代
战国时代的秦国,在列国间率先推行了“军功授爵制”。所有贵族特权被打破,只要建立军功,即普通民众也可授予爵位,用以此。此一举措,以雷霆之力抛弃了“世卿?”?制激活了社会上的积极因素,为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兴起提供了机会。而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由于凭军功授爵失去了其原始意义,最终导致天下苦秦已久,最终二世而亡。这也是在短时间内取得政权并不等同于治理国家的教训。
三、凭声望:两汉
汉朝时期选择人才采用察举征辟两种方法。
所谓察举,就是先发现后推荐,有特殊才能的人物由乡里的长吏报乡长,再由乡长报县令,然后县令报州郡,这样的过程中注重乡里的评议性,将人才从基层一步步选拔上来。
两人易 代时,还出现了一批继承人中又拥有一些才华横溢的人才,其祖先多数通过察举,从基层拔擢起来。在当时,这些人才主要分为秀才和孝廉两个类别,其中秀才指的是学问能力兼优之人,而孝廉则既要孝顺,又要清廉。在东汉末年,由于宦官把持用权,使得选 官制度更加腐朽,一度甚至靠做秀也能赚个好口碑,因此产生了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 父别居”的尴尬局面。
四、凭品鉴:魏晋南北朝
两汉时期注重乡里评议,比如汝南郡许靖及许邵兄弟主持的一月旦评,每月初一用精炼语言品评当今人物,为朝廷或州郡拔擢特出人才提供参考。当曹操听到许邵评价他:“治 世之能臣, 乱 世之奸雄”,感到非常欣喜异常。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名士清议与乡里口碑便控制着整个人的选拔过程。魏文帝曹丕任命尚书令陈群建议施行九品官人法,也称九品中正制。大中正一人在州郡任职,小中正一人在县任职,将人才分为上上、中上、中下、三上、二下、一下九等,并将这些信息交给吏部作为选拔任用的依据。
这样的安排改变了汉末名士清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地位,同时更趋客观,但最终却演变成为了保护高门家族特權選舉機構,对寒門士人造成严重障碍,使他们再难以进入高层政治角色成为显赫人物。
五、凭考试:隋至清
左思《咏史.其二》写道:“雪胄蹑高位英俊沉 下僚。”这是对魏晋南北朝選舉體系不公平性的無情批判。在这段時期,上層貴族對於成為"位高權重責任輕" 的清流職務為榮,以成為武職人員為恥,所以有著 "寒庶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的現象。
宋齐梁陈皇室皆出自寒门。但到了隋唐時代,因為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 制,更开始采用科举考試來選拔公务人员;炀帝首创进士科形成科举考試体系;武则天甚至试图通过殿试确保考试更具公平性,从而避免因为字迹差异引发的问题;北宋设立三个级别——本省本路本直省——进行科舉考试,并且殿试直接由皇帝面试;明朝规定八股文严格要求使用程朱理学观点,不允许个人自由发挥并严格规定八部分内容。而最后20世紀初,由於形勢變化急遽,這種取士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要,因此1905年废除了这一系统,以及基于科舉成绩選拔公务人员的手段。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哪一个历史阶段,都存在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那些能够代表集中的力量(即拥有更多资源支持)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机会,而那些没有那么强大的支持者,则很难得到提升。这就像一个循环,每次新的领导者希望改变这个状态,但是由于根深蒂固,他们无法完全消除这种现象。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来都特别注重培养智慧和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国家稳定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就会导致很多问题,如只注重文字表面的学习,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还可能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此外,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认为应该尊敬知识和才能,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有能力的人来管理国家。但即使如此,当下的挑战仍然巨大,因为如何确保这些智慧被正确使用,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