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官员的选拔路径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它在五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多种变迁。从凭借出生、军功、声望到品德和考试,这些不同的选择标准各有其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
一、凭出生:古代初期
在新石器时代,社会尚处于原始状态,官僚制度尚未完全形成。部落酋长负责内部事务,而联盟大酋长的选举主要是通过“禅让制”,这也被后世儒家美化为“选贤与能”。到了夏商周时期,国家建立,贵族世袭享有采邑和封地,这体现了“世卿世禄制”。
二、凭军功:秦朝
战国末期秦国推行了“军功授爵制”,打破贵族特权,使得普通民众也有机会获得爵位。然而,在秦统一六国后,由于赏罚不均,最终导致天下人苦秦久矣,最终使得二世而亡。
三、凭声望:两汉
汉朝采用察举征辟制,从基层选拔人才,上报中央。此时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的大族,其先祖多通过察举而拔擢。在东汉末年,由于宦官把持用权,该制度逐渐腐败。
四、凭品鉴:魏晋南北朝
魏文帝曹丕施行九品中正制,将人才分为九等,并由中正评定,以客观性提高选官质量,但随着魏晋易代,大族垄断中正职位,使得寒门难以入仕。
五、凭考试:隋至清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北宋设立乡试省试殿试,更进一步公平化考核过程。而明清八股取士虽提升文化素质,却束缚思想发展,是近现代科技文化滞后的原因之一。此外,“仕途经济”固化了官方家族利益,与民众心目中的“官本位”思想相呼应,是封建遗毒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