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中的灵魂,比喻为火焰,跳跃于古老的宗教、哲学和神话之间,点亮着每个人的生命旅程。它是无形的精髓,一直居住在人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它们施加主宰作用,是一种超自然现象。灵魂是否能够脱离这些躯体而独立存在,以及它是否永恒不灭,这些问题一直让人争论不休。人类对灵魂的理解深受文化范畴——生平哲学、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的影响。
现代科学家们也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他们提出模因和量子学说来解释灵魂的问题。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它控制着思想、情感、梦境以及潜意识。这一观点与生命基因相似,随着生老病死而变化。
人们对于死亡后的感觉感到恐惧,但大多数人从未经历过失去意识状态,因此无法想象死亡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体验。研究者通常认为,这种恐惧是出于对“死亡并非终点”的愿望所产生的情绪性念头。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恐惧被称为“心灵延续”的信念,用以减轻对自我不存在极度焦虑的心理防御机制。
词源考察显示,“灵魂”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在汉语中,如屈原《楚辞》中的“羌靈”,指的是死后的一种鬼异;而在希腊语中,“ψυχη(psykhē)”则指的是心灵或精神,是决定前生今世的一个无形精髓。
英国考古学家泰勒爵士认为,宗教最核心内容就是关于“Soul”的概念,没有灵魂就没有超自然,没有超自然就没有宗教信仰。他通过比较世界各宗教的灵魂观发现,大多数宗教都认为:第一,靈魂是所有思想、情感行为的主宰;第二,它可以独立存在,不仅如此,还能是不灭,与肉体对立。
山海经中的故事如精卫填海、刑天夏耕,也反映了古代传说中的人类对于死亡之后还能继续存在这一信念。而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使身体消逝,但精神或意志仍然存在。
泰勒提出了原始人如何从头脑中产生霊 soul 的概念,他归因于两类生物学问题构成:第一是生、病、死分别的问题,当原始人开始思考时,他们发现活着的时候有感觉,有思想,有行动,而死后却一切皆无。这令他们关联到一个东西缺失,从而产生了靈 soul 的概念;第二是出现于梦幻中的人的形象,当人们睡眠时看到远方影像,便推断出睡眠时有一种东西离开,让人们可察看远方,而这种离开便成了靈 soul 的来源。当有人病危或者去世时,就会用各种仪式尝试抓回这离去的心肺,以此来维持生命力,或是在他人身上复苏其遗留下的生活气息,使其恢复健康甚至新生的状态。
泰勒还分析了几个原始民族,其中,加勒比群岛语言将 “靈 soul”, “生命”, 和 “心” 都视作同一词汇;汤加人民相信靈 soul 住在心脏里;巴索托族则相信当一个人病愈,就是他的心回到身体里一样。而缪勒教授发现几乎所有用来称呼靈 soul 的词汇与呼吸有关,如澳洲土著语言中的呼吸、“精 spirit”,还有创世记里的上帝吹入尘土形成亚当之名,都强调呼吸作为赋予生命力的关键元素。此外利未记亦提到血液即生命力的源泉,因此血液也是连接物理与精神世界间桥梁之一。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派也有各自关于霊 soul 不朽性的理论,但具体如何定义則根据不同学校有所差异。在十七世纪笛卡尔二元论兴起之前,大多数西方宗教学派把霊 soul 视作非常稀薄且微妙的事物。而笛卡尔将物质与思想分开,将霊 Soul 定位为纯粹精神实体,此后西方哲学界围绕此展开了一系列辩论,对於「識」、「意識」、「身體」與「靈 Soul」的關係进行探討,最终导致現代科學對於 Consciousness 与 Spirituality 之間界限越來越模糊化,同时也引发了對於「Death Afterlife」(終身後續命題)的重新思考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