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灵魂的奥秘,就如同揭开马的历史故事一样深邃而神秘。它是古老宗教、哲学和神话中描述的一种无形精髓,居于人或物质躯体之内,主宰其生与死,是一种超自然现象。灵魂是否能够脱离这些躯体而独立存在,以及它是否不灭,这些问题一直被人类争论不休。
在现代,一些科学家尝试用模因和量子学说来解释灵魂的问题,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它主宰着思想、情感、梦境和幻觉等潜意识,并随着生老病死而变化。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驱使他们寻求各种方式以减轻这种焦虑,从而产生了关于“心灵延续”的信念以及其他一些比较隐晦的想法、行为与心态。这些支持者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秘密防御机制,用以抑制对死亡的恐惧。
词源
汉语中的“灵魂”一词,可以追溯到楚辞中的屈原,他用“羌灵魂之欲归兮”来形容人的意志力。而在希腊语中,“psykhē”(心理)则被用来指代生命气息,被后来的品达将其视为人类不朽部分。
英国考古学家泰勒爵士认为,灵魂概念是宗教最核心内容,没有靈魂就没有超自然,没有超自然就没有宗教信仰。他通过比较世界各宗教的靈魂觀得出,大体上有两个共同点:第一,靈魂是人或物的一切思想、情感、行为的主宰;第二,靈魂可以独立存在,并且是不灭,与肉体对立。
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和刑天夏耕等神话故事都是关于靈魂不死的话题。而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也被现代学者解读为霊 soul 不亡说的根源。在泰勒的心理分析中,他发现原始人通过思考生与死之间差异,以及睡眠时出现的人形影像,从而构建了初期對於「靈」的理解與崇拜,而這種崇拜往往基於生老病死循環。
泰勒还发现许多原始民族将呼吸与生命联系起来,比如加勒比人的语言,将「呼吸」、「生命」、「心」都作为同一词语使用。此外,即使是在创世记中,上帝吹入尘土造成亚当,使他成为有生命的人,也表明了呼吸是赋予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进一步强化了早期文明对于呼吸作为精神来源观念的事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