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个王朝兴衰,然而,每当一代王朝画上句号,那些忠心耿耿、坚守信仰的文人学士们往往以身殉节,为他们所信仰的江山社稷而奋不顾身。清朝虽是异族统治,但其谢幕之时,却缺乏那些为国尽忠至死的壮烈场面。
《清史稿》末章《忠义十》中仅记载了八位殉节者,他们分别是直隶青县诸生张传楷、山东益都人孙方楷、福建龙溪人王乘龙、江苏江阴人赵彝鼎及江苏高淳诸生施伟等。这其中最令人感慨的是,没有一个满洲人的后裔为其祖先的江山变色痛不欲生,也没有天子脚下的人为爱新觉罗朝舍命亡身。这是否意味着提笼遛鸟的八旗子弟已经彻底颓废,而假作痴呆?
元代虽然不重儒术,但仍有进士出身者因仗节而死,这与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的“积轻之势”相符。在元末和清末,外来统治者的压力下,汉族读书人才是主要的殉难者。而两位真正以死效忠大清王朝的人物,则来自于非翰林非学士领域——梁济和王国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地点,以死亡来表达对国家最后时刻的一种尊严。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这两位文人的选择可能也带有一丝侥幸心理,以及对新时代的一种绝望。他们或许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得到社会和历史上的认可。但遗憾的是,当时人们并没有给予这样的评价。
只有当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领袖,如同明末朱由检被迫自缢煤山,那么整个民族都会感到深深悲痛。崇祯年间,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夕,朱由检选择了自杀,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中国人民,使得“吾君之痛”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痛苦。
宋末的情景则更加惨烈。当南宋灭亡,并且随后的崖山战役中,大量将士与皇帝一起投海寻求自由,不仅如此,即使是在极端恶劣条件下,还有官员如杨太后主动投水自尽。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抵抗敌军,最终完成自己对国家的服务与牺牲。
这些情形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国家、民族、江山社稷才值得有血性的中国人为之共赴生死。在这漫长历史岁月里,无论是哪个时代,都有人用生命来证明他们对于这个国家永恒不变的情感与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