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楚军实力雄厚,而晋文公则感到前景堪忧。就在这紧要关头,他向其舅舅狐偃寻求解决之道。狐偃建议采取欺诈战术对付楚军,这一计策让晋文公心动。
然而,另一个大臣雍季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以“竭泽而渔”、“焚蔽而田”为比喻警告说:“虽然短期内可以成功,但长远来看会导致资源枯竭,没有可再用的后果。”他指出,像这样的欺诈战术虽然能立即取得胜利,但却无法形成持久的优势,最终可能会导致失败。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并没有更好的打法,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用狐偃的计谋。在一次又一次地假装撤退中,以疲惫和迷惑楚军为机,一举击败了敌人。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最终以楚军的大败告终,其领兵将领成得臣也被俘虏了。
这个故事后来就被用来形容那种不顾长远后果只图速胜的手段,即所谓“竭泽而渔”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