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资料乃是书写罄竹难书的典故

《罄竹难书:隋末民变与李渊的权术》

在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下,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李渊,在太原起兵后自任大将军,对隋军积极进攻之际,他既虑突厥之力足以坏己事,又想借其悍马为助。遂听从人言,与始毕可汗谈和,以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此举,为争取人心而行。

李渊不仅大开粮仓救灾民,还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乌合之众未经检阅练习,因此率领他们作战颇为艰辛。此时瓦岗农民义军首领之一的李密,其势力强盛,在今河南省东部,并发表了声讨隋炀帝的一篇著名文章,其中名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意味着用完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用东海的大水也洗不清他的罪恶。以后形容罪状多至无法书写,便称为“罄竹难书”,即此成语由来。

这篇文章一出,即引起全国轰动,使李密声望更高,每地反隋领袖纷纷上表劝请他即位。不过李密认为洛阳城未攻克,不急于求全。他对待这些盟友态度谨慎,而对于另一位力量强大的窦建德和徐圆朗等,也保持一定距离。

当时,“文王”温大雅被派去向李密传达消息,但最终却返回给了他一封信。这封信中说:“天生万民,当有司牧,当今能司牧者,如你以外何人?老夫五十余岁,无野心,我愿随你。”这使得原本怀疑的心田开始涌现出信任的情感,从此,对待这个提议深信不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罄竹难书”的典故成为了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个比喻词,用以形容那些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记录下的巨大数量或深远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权谋斗智与勇往直前的双重面貌,以及历史人物之间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网。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