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况简介社会中的竭泽而渔典故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楚军实力雄厚,显然占据了上风。面对这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尽管我们兵少,而楚军众多,这一战如何才能取胜?”狐偃建议采取欺诈手段来对付楚军。

然而另一个大臣雍季对于这一策略持保留态度,他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竭泽而渔虽能立即获得成果,但明年必将无鱼;焚蔽而田同样能立即收获,但明年则无兽可捕。”意思是说,即使暂时通过欺骗手段取得成功,但长远来看却会导致资源枯竭和失败。雍季认为这种方法不是长久之计。

尽管如此,由于没有更好的打法,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用狐偃的策略。在一次次假装撤退后,再次以有利地形歼敌,最终击败了楚军。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中,被迫撤退的是实际拥有优势的楚军,其领兵大将成得臣最终被击败。

故事中的“竭泽而渔”成语就此流传下来,用来比喻短期内可能取得效果但不利于长远发展或资源消耗过快的事情。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