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难书》:八年级上册历史资料人教版2022
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农民起义频发。李渊在太原起兵后,与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最终约定若攻入长安,则民众土地归于唐,而金玉缯帛归于突厥。李渊为了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招募义兵,但这些义兵缺乏检阅练习,因此率领他们打仗很是辛苦。
此时,瓦岗农民义军首领之一的李密,在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他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声讨隋炀帝,其中名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句话形容罪状之多,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书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清隋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就称之为“罄竹难书”,这是此句成语由来的典故。
这篇文章一出,即全国引起了轰动,人们争相传阅,使得李密声势更加浩大,每个反隋的大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不过,李密认为洛阳城还未攻克,不必急在一时。
面对这样的局面,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待权力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于正义与暴政区分的心理状态。而作为文人的笔触,更是在这样复杂的情境中寻找着那份独特而又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便是历史数据背后的故事,这便是《罄竹难书》的真实意义所在。